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061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金华十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卷

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B.细胞的调亡是受基因控制的自然过程

C.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需通过细胞分化过程实现

D.各种生物的细胞衰老与机体的衰老都是不同步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2、

(1)单细胞生物:

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和死亡。

(2)多细胞生物:

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3、细胞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A正确;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自然过程,B正确;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的。

因此,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过程来实现的,C正确;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的衰老总是与机体的衰老同步,D错误。

故选D。

【点睛】理清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不是单一因素

B.死于某种遗传病的个体不能在遗传系谱图中出现

C.由线粒体中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D.“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示意图的纵坐标是发病数量的对数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病因

分类

常见病例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形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

常染色体病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

猫叫综合征

性染色体病

性腺发育不良

单基因遗传病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病

显性

多指

并指

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

白化病

先天性聋哑

苯丙酮尿症

囊性纤维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伴X染色体遗传病

显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遗传性慢性咽炎

隐性

人类红绿色盲

血友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遗传病

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精神病、冠心病、哮喘病等

【详解】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不是单一因素,A正确;死于某种遗传病的个体也会在遗传系谱图中出现,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B错误;由线粒体中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属于细胞质遗传病,C错误;“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示意图的纵坐标是发病个体数,D错误。

故选A。

【点睛】识记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

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C.臭氧层的破坏会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Ƴ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温室效应:

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

【详解】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因此,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A正确;开发、利用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Ƴ射线的能力降低,使人类接受短波辐射的机会增大,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C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便可。

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含有质体

B.细胞溶胶是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C.溶酶体是细胞中各种分解反应的场所

D.质膜中的糖脂由糖类与磷脂或胆固醇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结构的基本支架,一些蛋白质镶嵌在膜的内外表面,一些蛋白质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大部分可以运动,因此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质体存在于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有色体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叶绿体,A正确;细胞溶胶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是细胞的“消化车间”,C错误;质膜中的糖脂由糖类与磷脂构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3:

1。

下列选项中会导致分离比偏高3:

1的是()

A.研究的生物为二倍体

B.F1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植株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

D.杂种后代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试验群体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详解】研究的生物为二倍体,在F1的体细胞内有两个不同的基因,F1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带有显性基因,另一种带有隐性基因,并且数目相等,其比例为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出现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3∶1,A错误;由于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因此F1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重组不会影响F2的性状分离比,B错误;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植株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如隐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显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会导致性状分离比偏高,C正确;杂种后代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试验群体大,会使F2的性状分离比更为接近3∶1,D错误。

故选C。

【点睛】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实验过程及实现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有同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相交配繁殖

B.群落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C.种群是物种分布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D.群落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所有种群的集合。

【详解】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或地理隔离,因此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相交配繁殖,A正确;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的特点,B正确;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C错误;群落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产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识记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与甘油三酯的结构相似

B.人体内的蛋白质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变性

C.核酸存在于细胞核内,一般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

D.糖类可以在生物代谢中提供能量,因此糖类都是能源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孔是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分子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

【详解】磷脂分子与甘油三酯(油脂)的结构相似,在甘油三酯分子中,甘油的3个羟基都连着脂肪酸,而磷脂中的甘油只有2个羟基连着脂肪酸,另一个羟基则连着磷酸,A正确;人体是恒温动物,人体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人体内的蛋白质不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变性,B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C错误;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但纤维素不属于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

并非所有糖都是能源物质:

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

8.下图为酶与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学说示意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酶的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

B.脂促反应结束以后酶的结构恢复到原状

C.该学说不能体现出酶的专一性

D.高温和低温都可能会影响活性中心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和底物分子结合。

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然后这个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产物,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又恢复原状。

【详解】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接近时,酶分子受底物分子诱导,酶的结构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有利于生化反应,A正确;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然后这个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产物,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又恢复原状,B正确;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和底物分子结合,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高温和低温都可能会影响活性中心结构,进而影响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识记酶促反应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内环境中物质浓度任何改变都会引发机体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C.细胞分泌的蛋白会进入组织液,因此蛋白质是组织液的主要成分

D.内环境存在的意义是保证人体各种细胞都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以维持稳态。

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引起疾病。

例如:

发烧、严重腹泻、严重的高原反应等都属于内环境失调。

【详解】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只有超过正常限度时才会引起机体产生不正常的反应,B错误;组织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葡萄糖,C错误;内环境存在的意义是为细胞提供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睛】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研究表明,在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后的第一次卵裂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分别出现两套分离系统,这说明两套染色体是独自分离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卵裂过程中会出现两个纺锤体

B.第一次卵裂中核膜先解体,然后染色体开始螺旋化

C.第一次卵裂中同源染色体会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D.受精过程中的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卵裂属于有丝分裂。

【详解】由题意可知,在受精卵第一次细胞分裂,有2个双极纺锤体出现,一个负责分离来自母亲的染色体,一个负责分离来自父亲的染色体,A正确;第一次卵裂中染色体先螺旋化,再进行核膜的解体,B错误;卵裂属于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会分离,C错误;受精过程中的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1.下图为正常人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减少需要中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