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7370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Word格式.docx

二、非生产性性格10

第一,接受型10

第二,剥削型11

第三,囤积型11

第四,市场型12

三、关系性的性格13

1、共生性关系13

2、疏远性关系14

3、友善性关系14

四、混合性性格14

1、不同类型的性格混合14

2、同一种性格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混合15

社会支持理论、生态视角理论16

标签理论16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戈登.汉米尔顿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

  从时间上来说,心理治疗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美国一个名叫玛丽杰·

雷特的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重新检省了里士满在《社会诊断》那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讨论的个案,她的结论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案主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她由此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心理学导向。

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真正产生年代应该定位在1930年左右。

其中,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词。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

汉密尔顿则在他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s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厅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1.心理分析理论

 2.人在情境中理论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于人的假设主要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之上的,按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观点,理解一个人不能够仅仅从生理因素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心理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不是把人看做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特定的情境中来理解就成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必然选择。

除了这两个重要理论之外,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还非常注重社会角色理论、沟通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

很显然,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非常关注的就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成长问题

系统理论

(案主/家庭/朋友/同学/社会等)

1、系统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二战前后控制论、信息论和一般系统论等的出现为标志,主要着眼于他组织系统的分析;

第二阶段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等为标志,主要着眼于自组织系统的研究。

2、基本观点:

(1)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

(2)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3)随机涨落是系统演化的直接诱因。

家庭治疗

萨提亚

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它跳脱了以往治疗只针对个人问题加以解决的方式。

而以“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

也就是说,家庭治疗学派在面对求助者时,并不认为案主是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个“背负问题的人”。

求助者所背负的问题,不单是出于自己本身,有些部份是出自社会、家庭(也就是“系统”)的影响。

人在系统中,必然受到这个系统的制约、与整个系统互动。

当系统出了问题,个人也会出现问题,他就变成背负问题的人。

家庭治疗就是从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这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

1、鲍恩是家庭治疗领域的主要理论家。

主要贡献家庭系统理论及八个连锁理论概念:

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家庭投射历程、情绪截断、多世代的传递过程、手足位置和社会退化。

2、米钮秦是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的创始人,致力于使失去功能的家庭达到结构性改变,通过改变家庭的动力和组织去改变个人及家庭,基本概念有:

家庭结构、子系统概念、界限、权力和联盟。

3、策略派家庭治疗从独特的思维角度出发,以鲜明的创造性与操作性发展出短期治疗的模式,诸如“矛盾处方、维持症状、奇迹提问”等以解决问题为焦点的治疗方法

4、沟通派家庭治疗注重观察和改变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而非对立的、强弱行为中去交流。

5、米兰系统派家庭治疗是用循环提问搜集家庭的信息,促进家庭成员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增进互相了解。

用未来取向的解释,启发家庭构想未来的计划,破除僵化的家庭游戏,迫使家庭成员发明更有弹性的相处方式。

家庭系统理论

现实治疗法

(自主、自决、自发)

格拉泽(w.glasser),

摘要:

1、由于感到弗洛依德的方法存在不足之处,于是便根据其它的原则发展了另一种治疗方法,即现实治疗法。

2、现实治疗法是侧重现在的行为的一个治疗系统,治疗者发挥着教师和楷模的作用,帮助当事人面对现实,在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3、现实治疗法的要点是人必须对生活承担个人的责任,这被看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4、现实治疗法认为人有两个基本需要:

(1)需要爱和被别人爱。

(2)需要感受到我们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价值的。

现实治疗法有如下的特点:

1.现实治疗法不承认传统的精神病学的概念。

2.现实治疗法注重现在的行为,而不是注重感受和态度。

3.现实治疗法注重现在,而不是过去,因为一个人的过去是无法挽回的。

4.现实治疗法强调评估。

当事人应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以便确定是什么因素促进了自己的生活的失败。

5.现实治疗法不强调移情,认为传统的移情概念是无足轻重的。

6.现实治疗法强调意识,而不是无意识。

7.现实治疗法舍弃惩罚。

格拉泽认为行为治疗通过惩罚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是根本无效的。

8.现实治疗法强调负责任的概念。

责任就是"

不伤害他人的前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本ZY

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ZY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ZY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并着重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进行研究。

人本ZY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方面:

强调人的责任;

强调此时此地;

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强调人的成长。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分成了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识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人本ZY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性的健康发展。

行为治疗法

外在行为表现----》改变

基本原则

  1、以普通心理学中的学习原理为基础,无需引入特别的理论假说

  2、否认行为的遗传和本能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一切,也决定症状的形成和消退

  3、在研究题材上和治疗上只重视可观察当事人的外显行为,即使是内隐的语言习惯也被认为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

  4、认为变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之间并无质的区别,而只是数量上的差异,即过剩和不足,行为治疗的实质就是消退过剩的反应,建立缺乏和不足的反应,即“去其有余,或补其不足”

  5、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重建人格就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6、行为治疗只需就事论事,不必考虑深层的原因。

认知行为治疗法

(强调人的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梅肯鲍姆

1.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2、常用的认知技术

(1)认识自动思维

(2)列举认知歪曲

(3)改变极端的信念或原则

(4)检验假设

(5)积极的自我对话

(6)三栏笔记法

(7)等级任务安排

(8)日常活动计划

(9)掌握和愉快评估技术

(10)教练技术

(11)其它

  包括指导发现问题,自我提问法,利敝分析法,改变期望水平,自信心训练,脱敏、示范、角色扮演等技术。

性格理论

佛罗姆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的内容

弗洛姆从人同世界的关系中揭示了人的动态社会性格的类型。

他把人的动态社会性格分为四大类型:

即生产性性格、非生产性性格、关系性性格和混合性性格。

一、关于生产性性格

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ZY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而这里讲的爱是植根于创造性之中的爱。

爱的本质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是一种性格倾向,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待世界的行为方式。

他说: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人的联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3〕

其一,爱是一种主体关系。

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关系。

“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