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026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01 大小:1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20280316420589618907

五代

辽、夏、金

夏、金、蒙古

民国

十国

北宋

南宋

907960112712791368164419121949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

为了有效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2、宗法制

定义:

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

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积极:

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等。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

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

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

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

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5、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丞相,设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评价】A、废丞相: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

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B、设内阁:

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①时间、目的:

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大臣基本职能:

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③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

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拓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主要区别: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专题知识整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形成——秦朝;

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

秦汉: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元:

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明: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制;

清:

雍正帝设军机处。

C、地方制度:

秦:

郡县制;

西汉初期:

郡国并行制;

元朝:

行省制度。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A、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

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A、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B、冶铁技术: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北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出现五大明窑,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纺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棉纺业:

明代:

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

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

资金雄厚;

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

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

“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

商业由官府控制;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

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