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5964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2文档格式.docx

”饿者吁曰: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刘基《郁离子》)

(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人从而求食。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两个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曰:

“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

”封人怨之。

(《韩非子·

外储说》)

(1)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2)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伦。

秋九月,晋侯(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初,宣子(赵盾,晋灵公的大臣)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

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食之。

舍其半,问之,曰:

“宦(游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意为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曰:

“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左传》)

1.对下面三个句子中的“食”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食三日矣②食之③为之箪食与肉

A.①②③都相同B.①②③各不相同

C.①、③相同,不同于②D.②、③相同,不同于①

2.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请以遗之:

送给B.倒戟以御公徒:

放下武器

C.置诸橐:

把食物放在袋子里D.遂自亡也:

逃走

3.与“请以遗之”的“请”用法相同的是()

A.曹刿请见B.战则请从C.臣是以无请也D.子犯请击之

4.与“为之箪食与肉”的“为”意思相近的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为川者决之使导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5.对下面句子的中“之”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食之(指食物)B.置诸橐以与之(指灵辄的母亲)

C.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指晋灵公)D.为之(指灵辄)箪食与肉

6.对下面两个短句理解正确的是()

①饮赵盾酒②伏甲

A.请赵盾喝酒/穿好铠甲B.请赵盾喝酒/埋伏兵士

C.喝赵盾的酒/埋伏兵士D.喝赵盾的酒/穿好铠甲

7.对下面的两个短句理解正确的是()

①田于首山②问其病

A.在首山种地/问灵辄生了什么病B.在首山种地/问灵辄有什么疾苦

C.在首山打猎/问灵辄有什么疾苦D.在首山打猎/问灵辄生了什么病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乐羊坐于幕而啜之,尽一杯。

文侯谓堵师赞曰:

“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答曰:

“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麑(ní

,幼鹿),使秦西巴持之归。

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孟孙归,至而求麑,笑曰:

“余弗忍而与其母。

”孟孙大怒,逐之。

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

其御曰:

“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

”:

孟孙曰:

“夫不忍麑,又忍吾子乎?

故曰:

“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马以有罪益信。

说林》)

1.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烹其子而遗之羹:

送给

(2)乐羊以我故食其子肉:

所以

(3)曩将罪之:

以前,过去(4)复召以为子傅:

老师

2.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不同于其余三句的是()

A.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B.今召以为了傅

C.乐羊以有功见疑D.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3.“乐羊罢中山”的意思是()

A.乐羊攻下了中山国(回到魏国)

B.乐羊停止了攻中山国(回到魏国)

C.乐羊被中山国罢了官

D.乐羊使中山国停止了攻魏的战争

4.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

A.赏其功——赞扬他的功劳B.与其母——给了母鹿

C.居三月——过了几个月D.将罪之——将要治他的罪

5.翻译“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一句。

郅都,河东大阳人,以郎事文帝。

景帝时,为中郎将。

敢直谏,面折大臣大朝。

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

“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听少宁姬等邪?

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上还,彘亦不伤贾姬。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

氏首恶,余皆股栗。

居岁余,郡中不拾遗;

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常称曰:

“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汉书·

酷吏传》)

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陛下纵自轻纵:

放纵B.余皆股栗股:

大腿

C.都迁为中尉迁:

升官D.独先严酷先把……放在先

2.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A.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

B.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

C.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

D.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

3.下列语句在文中正确意思是()

①面折大臣于朝②二千石莫能制

A.在朝廷上挫败大臣/给二千石俸禄也无人敢管他们

B.在朝廷上与大臣当面辩驳/给二千石俸禄也无人敢管他们

C.在朝廷上挫败大臣/官位二千石的官也不能管制他们

D.在朝廷上与大臣当面辩驳/官位二千石的官也不能管制他们

4.下列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所少宁姬等邪?

②致行法不避贵戚

A.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属

B.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以致执法不放过显贵的亲属

C.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吗以致执法不放过显贵的亲属

D.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吗以致执法不避开贵族的亲属

5.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

A.既己背离父母出来做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B.既己背离父母出来做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最终不能照顾妻子

了。

C.既己背离父母出来做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儿

女。

D.既己背离父母出来做官。

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始终不能顾念妻子

儿女。

6.对“都揖丞相”和“侧目而视”两句理解,正确的是()

A.表示极其恭敬有礼/表示瞧不起,不正眼相看

B.表示一般性礼仪/表示瞧不起,不正眼相看

C.表示一般性礼仪/表示畏惧,不敢正眼相看

D.表示极其恭敬有礼/表示畏惧,不敢正眼相看

7.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问遗无所受:

(2)请寄无所听: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人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人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年,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战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年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曰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人,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襌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

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

防备

B.赵王让李牧让:

责备

C.王必用臣必:

如果

D.悉勒习战勒:

统率、组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以便宜置吏B.多间谍C.厚遇战士D.大纵畜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C.李牧多为奇阵D.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若属皆且为所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④为约曰:

“匈奴即人盗,急人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曰得赏赐而不用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一句可以看出

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

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

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人收保,有敢

捕虏者斩。

”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

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

做为诱饵。

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但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

固称疾。

”以及“赵王乃使赵

葱及齐将颜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李牧固执任性,是他招致杀

身之祸的重要原因。

6.将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

始为郡吏。

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

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

太和中,迁敦煌太守。

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

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

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

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决刑曾不满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