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5221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4.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

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①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标志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③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5.“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

”这段话

A.揭示了宗教改革的本质B.诠释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C.鼓舞了宗教改革的热情D.冲击了世俗权力的阻碍

6.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B.使人们获得信仰自由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D.推翻天主教会统治

7.马丁·

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

“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8.马克思在评价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

9.马丁·

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

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

他说的“外物”包括①神职人员②苦修行善③阅读《圣经》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③ 

B.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新时期

23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7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是一场灾祸

12

14

10

难以回答

21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11.《全球通史》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直接目的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

12. 

“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

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对于这一观点的评价,正确的应是这一观点

A.不可采信B.符合史实C.值得商榷 

D.表述隐晦

13.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B.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C.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14.苏共中央全会的一次决议中记载:

“采取措施大大地扩大应当归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处理的、与完成全联盟和加盟共和国计划有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范围,其中包括基本建设、物资技术供应、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品销售和拨款等问题;

保证进一步扩大各部、部属总局、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经济企业的权力;

消除多余的重叠的环节,即精简管理机关。

”材料反映苏共中央此举目的是

A.消除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过分集中B.突破斯大林体制实施指导性计划

C.开始恢复部门管理体制D.实现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15.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

“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

……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6.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列宁

A.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采用军事性非常措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C.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区别 

D.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7.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有一则笑话讲道: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

①“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②“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③“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④“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措施。

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19.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①② 

B.①③ 

D.②③

20.“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

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上述材料表明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1.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

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

“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

”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B.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22.有些日本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

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

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2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分析,认为日本海口众多,出处可攻,此失地利;

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天时也。

而中国自仿行西方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

A.国人对国情分析的透彻 

B.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 

C.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D.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2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B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C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

1991年12月21日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25.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目不暇接”

B.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鉴》中记载:

“……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C.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D.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

26.按下列诗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