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0769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库1204读后感10篇文档格式.docx

  《读库1204》读后感

(二):

关于1960

  读库1204上有一篇写1960年饥饿的亲身经历的文章。

跟微博上火热的1942对照一看,倒是很应景。

  跟别的文章不同,这篇文章完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情况分析,谁也不怨,只是实实在在地写当时的那种饿,以及一些因为饿做出来的事。

语气十分平静,反而让人印象深刻,毛骨悚然。

  比如,她说,因为姐姐离家上了大学,可是饿的时候还回家吃饭,她十分怨恨她姐姐,骂她剥削。

此后一生,她与姐姐都有隔阂,两人从不亲厚。

  哥哥饿得没办法,常偷东西吃,父亲为此经常打他,不管是不是他干的坏事,都算在他头上。

两人日后相敬如冰。

  母亲因为总把吃的留给孩子,60年得了胃病,最后因胃癌去世。

  有一段写到:

“我常读小瑞的高中课本。

那时语文书有两本,一本叫《文学》,一本叫《汉语》。

我在文学上读到了鲁迅的《药》,我反复读关于人血馒头的描写,小栓吃人血馒头哪一段让我很馋。

我常幻想,要是有人给我人血馒头吃,该多好呢。

那是我还没读过《水浒》,不然我也会很想吃人肉包子。

  在人类最基础的生存本能面前,一切理性道德之类的都不重要。

  作者似乎就是这样平静而又残忍地描写着自己的饥饿。

  这种饿,确实是肚子空了想吃东西的那种饿没法比的。

  饿死了多少人的那些数字的可怕,是一种。

这是另一种可怕,人虽然没死,但人性被折磨死了一部分。

  作者起题目叫饕餮,不知道是不是想说人变成了只惦记着吃的兽?

  《读库1204》读后感(三):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204》

  物资匮乏的岁月绝尘而去,其阴影却经久不散。

家人十之七八都是高血压,老爸疑心或缘于老妈炒菜放盐过多,而我想到的是,在不远的那个年代,大家炒菜皆如此,菜咸了,人们便少吃了菜,多下了饭。

数年前,有人批评旧版《现代汉语词典》,提及许多词条爱拿“可食用”说事,不符合环保、和谐的现代理念云云,而我以为,这便是两个时代的隔膜。

  赵湘源女士无疑是一代人的典型,她以物尽其用为生活哲学,将一张纸拓展出七重用法,让人感叹不已。

陈一鸣的《人穷智不短》,虽早已拜读,但文后海量附图,才让我得以深入领会艺术家宋冬及其母亲的心灵世界。

一个家并非等同于空荡荡的房子,也不止于出入其间的亲人,还在于凝结生命体温与生活故事的物件。

认识过往的时代,放眼周遭的亲人与风物,所得当不输于已经过滤的历史书。

  如今在故乡,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天,大家仍有腌香椿叶子、蒸榆钱和槐花的习惯。

当然,现在只是调剂口味,不再为替代饭菜。

杜元的《饕餮在六零年》,颇具画面感,读来亲切又心酸。

那时,好多人家都养鸡,不是为吃鸡蛋鸡肉,而是为了吃按“鸡头数”供应的鸡饲料;

当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脂肪,人的胃壁肠壁变薄而失去了弹性,有人因吃得太多造成胃肠穿孔或破裂而被撑死,其实还是饿死的。

  就像没有经历过六零年的人难以理解“心里饿”一样,九零后之前的人,也很难理解这代人要靠饱胀感来知会自身,显而易见,本能行为“吃”在不同时代有着别样的意义。

然而,沟通彼此又是必要的,《读库1204》前三题便有如此建设性功效。

王小妮的《“孩纸们”》,描摹撕裂的青春的群像,记录人物的选择与进退,在我看来,“没文采”的《上课记》,在社会价值方面比她的诗歌要大。

转引李鸿谷的话,献给王小妮老师:

“文章出来,辩护也罢,记录也罢,都非核心。

核心的是,你有无能力超越这个时代的其他书写者?

如果能,那么未来就将以你的记录为底本来想象这个时代。

  《读库1204》读后感(四):

触动。

  2020年11月1日

  今天中午,读完了《读库1204》。

一两周以来,常常在回家午休前的十几二十分钟,翻一翻。

在余下的半天里,时而如青橄榄一般,品咂一番。

  很喜欢这一本。

  开始的“人穷智不短”,没有太多的感受。

这样的展览真摆在面前,估计我也会心里直犯嘀咕。

的确,似乎太不艺术。

不过,这样的回顾,走过的人们,应该心里百感交集了。

尤其,在过去被无情的大规模的碾平,弃如草芥不如之后。

  第二篇“孩纸们”,我,非常地,极其地喜欢。

这样娓娓道来的,满怀着对于这些孩子的爱与宽容的叙述,结合着这些孩纸们的那样丰富又贫瘠的人生,让我一再又一再的叹,而叹。

心疼。

孩子们的内心的孤独,无助,倔强,坚强,敏感,和渴望,一次又一次的,触动着我。

外在的他们,是如何的被我们误解着,被大众,被彼此排斥着,被体制,被社会挤压着。

而内在的那个小小的孩子,有谁会去倾听关注?

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

每个人,都这样,惧怕着,抗拒着,又渴望着。

一个人的战斗。

再一次的,想起这句话。

奔忙着,我们都在奔忙着,不及自顾,也不屑他顾。

只有在难得的时刻,在这样让我们放心的人面前,我们会打开自己,展现,自己都不知道的脆弱,和坚定。

这样的老师,碰到,何其幸运!

再想想,如果多一些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活得更像一个人一些?

更温暖一些?

也,更有力量一些?

  第三篇“饕餮在六零年”,让我几乎落泪。

虽然,他的文字,表现的如此的平淡,平铺直叙。

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日子。

看过《夹边沟记事》,但,那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对象。

而这,一个家庭面对这样的饥饿的日子,彼此的,为了一点饱肚子的东西提防着,指责着,又是如何的难过?

尤其,是这个母亲。

省下自己的吃食,给从学校赶回来加一口的女儿;

放下自己的脸面,去食堂捡拾大师傅丢掉的蔬菜残叶;

忍着家人的肚饿,还要给邻居匀一口吃食。

作者的哥哥,这样的一个少年,在这样的艰难中,还要面对父亲的误解和责难。

父子之间,一辈子,都无法走近,无法和解。

苦,心苦。

  第四篇的“庚子年的民族英雄”,乱世,乱人。

对于李鸿章,由此更多一些认识,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实在过于片面。

不能轻易评价一个人,的的确确。

与那时的清朝末年相比,现在的中国,又将如何?

历史的重复,只是不同的形式?

维稳,唯稳,我辈,还是唯愿稳定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后面的几篇,相比之下,就没有这样深重的触动,感叹,与欷歔了。

  但是昂山素季的演讲,让我知道了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

再想起开始慢慢重新翻看的《少有人走的路》,苦难,让我们成长。

至此,不再畏惧,和逃避。

起码在面对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淡然一点。

  《读库1204》读后感(五):

唏嘘不已,唏嘘不已

  《读库1204》读书笔记

  《饕餮在六零年》,作者:

杜元

  这是一篇亲历者的回忆,饥荒年代的少年,一大家口,无不饿得发慌。

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也照出不同人的品行。

记下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

  1、苦难的中国人民,在那个年代,养鸡是为了吃分配的鸡粮:

麸皮和米糠,结果鸡饿的皮包骨,母鸡不下蛋,公鸡不打鸣;

  2、饿到发昏去开营养药,结果营养药带回来给子女解饿,生病的母亲让人心疼不已,可是自个子女们饿成那样了,哪个母亲忍心?

  3、去田里一遍一遍地翻开土地,找寻农民遗漏的土豆,结果最后一直走到城外十几公里的田地;

找寻糖渣子,面粉屑,事业单位食堂的碎菜叶,一切可以想到的材料。

  4、极端情况下,父子可以掐脖子。

亲兄弟姐妹,因为小孩的偷吃,甚至互相栽赃,即使老了老年,他们竟也不怎么来往。

人性本恶,世事多难,但错的还是那个地狱版的社会。

  5、几个一笔带过的细节,说明和当时的政*府有关系的地方,挨饿情况好的很多。

可政*府还是鼓励人民,少吃饭,瓜当菜。

可即使是瓜果,也已经少得很少得很。

  6、最后的说法很准确。

什么叫饥饿的感觉?

什么是真正地饿?

就是你吃饱了,可还是感觉饿得不行。

唉。

  《庚子年的民族英雄》,作者:

聂作平

  这是一篇历史叙述文,讲述了庚子年前后的中国种种诡异历史,几个印象深刻的摘录:

  1、外国联军打进来了,清朝子民一个个的伸头探望,充满好奇,并且无所谓。

因为帝国是你们爱新觉罗家的,与我们老百姓无关。

我们已经很苦,即使是换个主子,我们还是一样过。

帝国政府到了这个地步,消亡真的是迟早的事情。

为什么有所谓的美分,有带路党?

因为他们觉得,换了帝国主义做主子,他们会过的更好!

  2、义和团,本质上和今天的反对日货浪潮中打砸抢的盲流一个意思。

最终还是给本国同胞带来深重的苦难。

一个偌大的京城,被搞得荒芜不堪。

  3、义和团就两个动作:

烧、杀。

他们搬弄是非,教唆愚民。

但是纵容他们的是心中只有权力和讨好主子的锦衣玉食的大官们。

时至今日,反日货浪潮,打砸抢游行,一样得到了官员们的默许与鼓励,说到底都是为了权力阶梯上的爬升和政治资本。

  4、焚毁教堂,烧杀传教士和中国教徒。

某省城教堂被焚时,一个英国传教士从火海中逃出来,在众人面前哭号:

这些年我在山西花了五六万两银子,救活了数千人,难道还不够换回我的性命吗?

结果无效,一样被杀。

另外一个英国妇女带着她的婴儿逃出来,跪在地上向天神一般的义和团求饶:

我在此地行医治病好几年了,被我救活的有几百人,今天就请饶了我们母子吧。

结果连带婴儿,一起被推入火中。

  5、李鸿章是千古奇才,被政府拉去作为代表在不平等合约上签字,结果被当成替罪羊,被人们骂成汉奸。

就是这些人,在国外联军打进来的时候,无一不翘首以盼李鸿章从两广总督的位置上回京城,和老外谈判。

联军合约签好撤军了,立即痛骂李鸿章。

两个月后李鸿章病逝。

数十年后的再一次政治运动中,被拉出来鞭尸。

呵呵,呵呵。

再到今天,一百多年了,我看中国也没有啥进步。

表面上小康社会,实际上极其丑陋。

  6、所以说,论到自相残杀的本事,中国人民称第二,恐怕别国没人敢说第一。

当然了,中国能同时向11国宣战呢。

  《读库1204》读后感(六):

安静品读

  读书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因为中间在做设计,所以从3月买来书后到现在才读完。

有些文章很有意思,读起来很轻松,而有些就不那么能抓住我的心思了,看到一半我就是在看不下去了。

  《人穷志不短》是看得最快的一篇,因为都是图片,翻得也很高兴。

刚才偶尔扫过一眼,有人说这篇一般,但我认为这篇真的不错。

改革开放后,国家富裕了,人们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那个时代共同的记忆好像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往前赶。

我们不停更换家中的物件,丢弃了我们以前视为珍宝的东西。

然而,有人在收集它,收集的不是物品,而是一段记忆。

  《“孩纸们”》一文真是感慨颇多,一位老师能做到如此,我还能说什么呢。

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孩子,想尽她的力量去教育孩子,也许她不是清华北大的博士,也许她不是留学的海龟,但是就算你学习了如此长久的时间,有很高的成就,你不屑去教育学生,或者不教学生,那我只想说你不是老师,而只是个作为老师去工作的个体,你不配老师这个称呼。

我心中的老师应该是指导学生的成长,给明未来的方向与思想上的启迪。

所以,作为王老师的学生,孩纸们,你们很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