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歌咏自然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歌咏自然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歌咏自然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
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
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 春
2课时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第3课 雨的四季
1课时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
1.易错字
酝酿(nià
ng) 黄晕(yù
n) 应和(hè
) 涨起来(zhǎng) 宛转(wǎn) 戴着笠(lì
) 抖擞(sǒu)
2.多音字
涨
散
晕
和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
“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
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面语。
5.词语释义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
明朗润泽。
酝酿:
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
炫耀。
花枝招展: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
“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
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导入⇒字词、文学常识⇒初读感知⇒朗读、思路⇒朗读体验
导入一:
关联型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
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导入二:
意境型
[设计意图] 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
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
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
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
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
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
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导入三:
趣味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
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个两字名词)
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
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的。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设计意图] 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信息,为顺读课文做铺垫、打基础。
1.字音辨读。
蓑衣( ) 斗笠( ) 应和( )
2.字形辨识。
yù
nnià
ng( ) 黄yù
n( ) 抖sǒu( )
3.词语解释。
(1)欣欣然:
(2) :
(3)酝酿:
(4)卖弄:
(5) :
比喻姿态优美。
〔明确〕 1.suō lì
hè
2.酝酿 晕 擞
3.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朗润 (3)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炫耀。
(5)花枝招展
【以上1~3题教师出示课件,由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矫正巩固,加深印象。
】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作者相关信息,生构建对作者的完整的知识链条。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
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同时检验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
【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准字音,同时思考如下问题,建立对本文的整体感知。
1.文中细致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明确〕 草、花、风、雨、人。
2.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喜爱、赞美。
3.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明确〕 第八、九、十自然段。
【学生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