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7854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2、编制原则

①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合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整体推进,均衡生产,保证总工期的原则。

③保证重点,突破难点,质量第一的原则。

④保持施组设计严肃性与动态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⑤强化组织指挥,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

⑥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

⑦文明施工,保护环境,保护文物。

3、编制范围

DK468+717.4框架涵、DK468+904.8框架涵,共2个框架涵。

4工程概况、自然地理特征

4.1工程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

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

双线。

(3)限制坡度:

20‰。

(4)最小曲线半径:

4000m

4.2工程范围

(1)DK468+717.4框架涵为排灌用途,中心里程DK468+717.4;

(2)DK468+904.8框架涵为排灌用途,中心里程DK468+904.8。

4.3自然条件及工程环境

4.3.1、地形地貌

沿线地处信江盆地,盆地呈长条狀,盆地内地势较低,多呈缓丘狀,相对高差一般<

50m。

受信江水系的切割,发育有条带狀河流积沉积阶地,一级阶地平坦开阔,高阶地受后期剥蚀,地形波狀起伏,垄岗和坳谷相间。

4.3.2、气象特征

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征。

全年平均气温在15.0℃~18.0℃之间,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每年7月~8月气温较高,1月~2月气温较低,极端最高气温43.0℃,极端最低气温-10.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27mm~1600mm,年最大降雨量2356mm,年最小降雨量570mm,年蒸发量1130mm~138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

区内气象灾害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春季倒春寒,梅雨期洪涝,盛夏高温,伏秋干旱,冬季冻害与大雪、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均有可能出现。

4.3.3、地震参数

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4.3.4、工程地质特征

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岩性复杂,出露下元古界~第三系沉积层及变质岩、各时期的岩浆岩和第四系松散地层。

主要沉积岩系有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岩和灰岩等,及火山—积岩系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等,以及变质岩系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

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岩等。

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粘性土、粉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等,淤泥及质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谷地,厚5~50m;

上、更新统主要为黏土,具弱膨胀性。

4.3.5、水文地质特征

段内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有信江及其支流饶北河,信江规划为Ⅲ⑶级航道,河流具有雨洪特征,流量、水位与降水量成正比,动态不稳定,旱季流量小,雨季流量大,地表水对砼无侵蚀性。

段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谷地、河流及其阶地和冲海积平原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类土和碎石类土层中;

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主要赋存于低山丘陵区岩石的构造裂隙、层间裂隙以及风化裂隙中,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褶皱核部裂隙密集带及褶皱强烈发育带等储水构造中,水量较丰富;

线路经过地区,各时代地层均含有碳酸盐岩,岩溶现象发育,白垩、第三系含钙岩层亦有溶蚀现象,岩溶水十分丰富。

5施工总体规划

5.1施工组织机构的任务划分

经理部施工组织机构图

 

5.2搅拌站及钢筋棚

全线在站前路与凤凰大道交叉口(线路右侧离铁路约150m)处(对应里程DK471+135)设置大型混凝土搅拌站1座(占地面积约28亩),因该处位于主干道旁,连通G320国道,交通便利,地势相对较高,为本段工程居中位置,砼方量集中,辐射全段范围,进行砼集中生产、供应,搅拌站安装3+1立方搅拌楼两条生产线,满足高峰期日产2000立方砼的需用量。

在上饶车站北端既有货场(DK469+799左侧)处设临时场地一处(负责合福段上跨上饶车站以北段及涵洞施工材料堆放和钢筋加工),租用土地约5亩。

5.3生活、施工用电

施工用电考虑从地方高压电网和铁路高压电网接入,设置变压器,另配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变压器数量、位置尽量考虑设在临时场地内。

为避免后期赶工投入大量设备增加用电负荷。

全线变压器安装位置表

序号

位置

数量(台)

型号

备注

1

DK469+382

630KVA

7#墩处(物流中心)

2

DK469+701

19#墩处(货场内左侧)

3

DK470+145

29#墩(三分部驻地旁)

4

DK470+808

50#墩(安置小区附近)

5

DK471+830

500KVA

82#墩(废弃浙赣线)

6

砼搅拌站(DK471+135)

400KVA

站前路左侧

7

DK472+362

500

99#墩(信江北岸)

8

DK472+727

105#墩(信江南岸)

合计

4420KVA

5.4生活、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采用河流水和地下水结合。

较远处可接水管至施工点。

5.5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

为规范内业资料立卷归档工作,对内业资料的形成、收集和编制实施全方位管理,保证专业档案质量和文件材料的真实、规范、完整、合法,有效克服竣工文件滞后于工程进展的通病,使相关工作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日常化。

本工程开工至竣工期间,内业资料设专班,确定专人,明确责任,自始至终将内业资料编制工作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组卷工作与工程进展基本同步。

杜绝平时放任自流,临时突击整理,发生胡编滥造等违规行为。

5.6施工程序

征地拆迁→场地清理→测量放线→现场核对→开工报告→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检签证→试验检测→质量评定→工程验收→下道工序

6.施工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要点、工艺要求

6.1施工方案

6.1.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施工前复核涵洞与线路交叉里程、交叉角度是否正确;

对框架涵处地下水地表水抽样取验;

对框架涵处地下管网用探测仪进行探测。

确保设计与现场符合,并保证施工安全。

2、场地平整,在四周挖好临时排水沟或设置隔水带,防止基坑开挖后地表水浸泡基坑。

然后根据设计资料进行框架桥中线及控制点的放样工作,引好护桩以及高程控制桩。

6.1.2基坑放样

施工前,首先确定出框架涵中心及纵横轴线,准确的定出涵洞轴线与线路中心线的准确位置。

基坑边坡坡度可依土质情况按《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所列基坑坑壁坡度。

开挖宽度应能保证施工需要和有利于涵背回填。

6.1.3基坑开挖、基底换填

框架涵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辅以人工清底,机械开挖至距设计标高30cm时采用人工清底避免扰动地基。

基坑底面平面尺寸应按基础换填尺寸大小每边加宽0.5米,基坑范围以外四周设排水沟和集水井,采用人工或水泵将基坑内的积水排出坑外,防止基坑遭水浸泡,影响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及开挖深度进行放坡开挖,一般坡度取1:

0.75。

弃土堆距离基坑坡口线不得小于1米,堆土高度小于2米。

框架涵基坑开挖后,立即以静力触探法对基底承载力进行检查,如地质情况与设计相符,立即对基底按设计要求进行换填,换填使用砂卵石粒径不得大于10cm,含泥量小于5﹪,采用分层夯填,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重型压路机压实,压路机无法压实的采用人工夯实,对换填层逐层检测,需同时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地基承载力要求。

检查合格后人工清理整平设计标高。

基底高程允许误差为:

土质+50mm,石质+50、-200mm。

然后由质检工程师报监理工程师检查,报验合格后进行下一步工作。

6.1.4基底检验

6.1.4.1、基坑开挖后,应检查以下内容:

a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及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基底地质承载力是否与设计相等

c基底排水是否满足要求

6.1.4.2、基底容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质:

±

50mm

石质:

+50mm,-200mm。

6.1.4.3、基底高程

基底高程必须按设计严格控制,松散浮土必须清除,若有局部超挖,严禁用松土填补,要用级配碎石找平。

6.1.4.4、地基承载力

当挖至设计标高,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要报监理工程师与设计单位,经设计单位与监理工程师提出处理意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当开挖到设计高程且基底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基坑,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以免地下水或地表水浸泡地基,影响基底承载力。

6.1.5涵身混凝土施工

6.1.5.1、墙身底部放线

在垫层上测量放线并画出钢筋布置大样及立模边线,然后绑扎底板及侧墙钢筋,绑扎侧墙钢筋时在外侧用钢管搭设临时支架以防钢筋笼变形。

钢筋主筋保护层为≥5㎝(墙身钢筋靠内模侧绑双峰式垫块),钢筋搭接及弯钩符合规范及验标要求。

6.1.5.2、内支撑、内模及顶板施工

基础及框体模板采用竹胶板,为保证混凝土面美观,交通框架墙身采用无内拉杆模板施工(内模利用满堂支架向两侧顶紧,外模采用双联槽钢竖向加固)。

内支撑采用φ50钢管搭设,纵横向布距不大于0.8m,竖向布距不大于1.2m,顶部用可调托撑顶纵梁,纵梁上布置横梁,横梁上为顶模。

内支撑的横向钢管应与内侧模在横竖带节点处用钢管卡子连接,起到横向内支撑作用。

6.1.5.3、钢筋加工、绑扎

钢筋在加工棚内集中加工,平板车运到施工现场,现场绑扎。

钢筋加工安装要达到检查精度要求,否则重新调整处理。

(1)钢筋的直径、规格及质量要求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的焊接工作应由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操作,其焊接质量由指挥部中心试验室取样鉴定。

(2)钢筋的保护层采用细石子砼垫块支垫在模板与钢筋之间来保证,砼垫块强度同等于框架涵砼强度,保护层垫块数量不少于4个m2。

(3)受力钢筋接头应设置在应力较小处,并分散、错开布置。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闪光对焊的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50%,在轴心受拉构件中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可不受限制。

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超过25%,在受压区不得超过50%。

(4)严格按规范及设计要求绑扎,支撑箍筋应适当予以点焊,保证上层钢筋网片不变形。

6.1.5.6、立外模

外模采用竹胶板组拼,外模的固定采用钢管支架支撑,并以圆木或钢管辅助支顶。

6.1.5.7、混凝土浇注

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