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语言表达和运用第二章考点三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练习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语言表达和运用第二章考点三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语言表达和运用第二章考点三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练习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示例三)蜡烛:
没有华灯炫目的瑰丽,也没有星光迷人的柔情,但烛光中的那点摇曳,是你人生不懈的追求。
2.(2006·
江苏)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
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
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
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
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答案 (示例)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祭先贤;
或在春节,将一锅锅水饺,煮成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与欢欢乐乐。
解析 仿写时要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同时也要写出节日特点。
3.(2014·
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偶。
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
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
“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
“垂”是动词;
“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
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
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江苏卷在仿写和修辞手法运用上命题有何特点?
答案
(1)仿写虽然自2007年后未考过,属于冷考点,但修辞手法一直在其他题型如情景写作中考查。
(2)2014年首次用选择题形式考查修辞手法(对仗是严格化的对偶),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3)预计以后这种拟写对偶的特殊形式还会出现。
2.江苏卷仿写和修辞手法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1)虽然“仿写”是冷考点,但作为仿写的特殊形式——拟写对联必须掌握,甚至像其他能体现传统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如对仗(对偶)也需涉猎。
(2)把仿写、修辞手法的运用放在平时积累,尤其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积累。
Ⅱ 掌握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辨识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下面的句子都是同学们在日常习作中对“父亲”的描写,请判断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父亲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里,默默开垦自己的一片土地,从不抱怨。
②父亲一生保守,视新思想为毒蛇猛兽,他对这些迷失人心志的东西从来都是避而远之。
③父亲出身贫寒,祖祖辈辈都是布衣短褐,除了躬耕桑麻,实在不知还能干些什么。
④每到傍晚,那杆烟枪就开始了与父亲的交谈,在“咕噜咕噜”的吞云吐雾间,解读着父亲的内心世界。
⑤从来安静无声的父亲突然震怒起来,冲着我和母亲狂吠:
“滚,都给我滚!
”
答案 ①暗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拟人 ⑤拟物
2.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打印社广告:
“不打不相识。
②裘皮大衣厂广告:
“该大衣唯一的缺点是,将使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线衣。
③皮鞋油广告:
“×
×
牌皮鞋油,为足下添光。
④儿童牙膏广告:
“我叫小白兔,小朋友喜欢我,请到百货商店来找我。
A.反复 反衬 拟人 夸张
B.双关 反衬 双关 拟人
C.双关 拟人 比喻 比喻
D.反复 反衬 拟人 比喻
答案 B
解析 ①“打”兼有“打交道”与“打印”双重含义,语义双关。
②“缺点”实乃褒赞之辞,正话反说之意。
③“足下”既指脚下的鞋,又是第二人称的敬称;
“添光”既指鞋油质量好、光彩足,又指给人“增添了面子”。
④用拟人手法。
3.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诗仙”李白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为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品质。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白洋淀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D.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志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C项“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侧重的都是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4.(2012·
湖北)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
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
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
很面熟。
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感受。
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
5.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死水》)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
解析 B项为比喻,其他三项为拟人。
精要点拨
1.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
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①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材料代本体。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①正对,②反对,③串对(流水对)。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
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①成分排比,②分句排比,③单句排比,④复句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8.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自问自答的设问,②问而不答的设问。
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文中,承上启下。
9.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问而无答的反问,②问而有答的反问。
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二、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
1.借喻与借代
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借代)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比喻)
③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
(借代、比喻)
④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是:
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是: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2.对偶与对比
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比)
②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
(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