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6609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典例2】中国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和未能出现“商业革命”的共同原因,包括

①封建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封建政府采取闭关自守和压制贸易发展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基础④封建剥削沉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本题从封建制度、闭关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剥削等方面,说明古代中国没有成为殖民强国的理由。

【典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在美国,由于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

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

联合收割机能自动的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能自动的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因而农民受农业革命的影响并不亚于工匠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原因有哪些?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推广的原因和影响。

到了近代,西方的农耕技术为什么会领先世界?

回答第

(1)问时注意关键词“耕犁革新”“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江南水田中使用”,第

(2)问要抓住“铁搭”信息第(3)问的“原因和影响”答案来自材料三,近代史与工业革命相联系。

(1)特点:

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2)变化:

牛耕大量退出;

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

养牛成本较高。

根源:

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3)原因:

农场规模巨大、劳动力缺乏。

影响:

农产品的形成世界市场。

领跑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工业革命的影响

【典例精析】

1.(09年广东历史)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题眼: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

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

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2.(09年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3.(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09年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答案】Dw

【解析】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做本题时要细心读懂图片。

5.(09年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

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6.(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结合教材即可解答。

故选B。

7.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D

抓住“唐朝农业生产”信息,排除选项。

A项为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B、C项为西汉时期播种机和耕作方法,排除A、B、C三项。

D项为唐朝耕作工具曲辕梨。

8.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

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运动半径很小”,而选项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言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故选择A项

9.“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

注意“反映”在此处的指向。

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的向往。

排除B、C、D项。

10.“南海Ⅰ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认为,“南海Ⅰ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抓住关键词“木质船”“宋代瓷器”等信息,③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11.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

A、B、D项不符合题意。

12.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

A.春秋时期B.西汉C.唐朝D.明朝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3.(08天津39题部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解析】本题结合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明了耕作土地由原来的十亩到治田百亩,岁收粟百五十石。

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专题综合】

一、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

2.评价:

①进步性: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