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6298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5古诗歌形象题增分练Word下载.docx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

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诗人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

选DE D项,“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有误,应是表现了山翁好客的性格特点;

E项,晚唐诗风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2)本诗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6分)

答:

第一问,概括山翁的性格,注意尾联的关键词“留、笑、指”。

第二问,考查“熟”字的妙用,要明了“西坡瓜豆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

正是因为丰收,所以才会有和乐美好的乡村生活。

答案:

最后两句诗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3分)本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森森的香蒲”与“田头地垄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等情景。

(3分)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②,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

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从何说起:

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

文天祥答道:

“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三千劫:

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作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选CE C项,“实写祖国壮阔山河”错,应是虚实结合地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

E项,“没有写景记游”错;

“直抒胸臆”错,全诗采用了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做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入手,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出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

全诗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

(2分)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

(2分)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奇士: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

在内容上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选AC A项,“儒雅谦恭”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迈洒脱”;

C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颈联写自己梦回战地,是为了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没有对塞外风光的描写,更谈不上怀念。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年轻时自信有文武才华,笑傲王侯,能言雄辩,理想远大。

颔联写作者本欲战场杀敌,以酬壮志,如今却年华老去,白发萧疏,表现了英雄迟暮之悲。

颈联写诗人如今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之志,赋闲在家,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曾经建功立业的塞外,与首联对比,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尾联则痛惜好友已然故去,表达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诉衷肠的寂寞之情。

①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②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情。

(每点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虞美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

“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选BC 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

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

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碧桃的特点:

①美丽。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

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

“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

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

“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每点1分)

用意:

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南 邻①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 ①杜甫住的浣花草堂不远处,有位锦里先生,因在南边,杜甫称之为“南邻”。

②乌角巾:

四方有角的头巾,隐士的打扮。

③野航:

乡村过渡小船。

A.诗人客居成都时,住在成都浣花草堂。

此诗写了诗人到南邻锦里先生家造访,锦里先生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

B.由“未全贫”可见锦里先生家比较富裕,从他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知道他很满足于这种小康的田园生活。

C.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它们,这渲染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气氛。

D.本诗写主人的殷勤接待,客人的竟日淹留。

因这是访问农家,故应重点写“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不写这类事情是本诗的失误。

E.全诗由两幅画面组成,前半部分展现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选BD B项,“未全贫”可见锦里先生家并不富裕,“小康的田园生活”的表述也不恰当;

D项,因本诗主要是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山庄环境的宁静和谐,故没必要写“具鸡黍”“话桑麻”之类事情。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试简要分析。

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诚恳热情、满足于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清寒隐士。

(2分)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栗”,可境况却不富裕;

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在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

锦里先生居住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他殷勤接待,客人竟日淹留,他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他的诚恳和热情。

(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墨花(并叙)

苏 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

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 ①扶疏:

枝叶繁茂疏密有致。

②平子赋:

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

“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

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六句是说尹白的画既能逼真地描摹花的外形,又能完备地表现其神态,形神兼备。

D.七、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E.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欣赏。

选CD C项,“能逼真地描摹花的外形”错,“缥缈形才具”是说花的外形才隐约可见;

D项,“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

(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