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456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docx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共7393字)

 

摘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儒家思想具有密切关系,虽然中国茶道精神体系中有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神,但其受儒家的影响最大。

中国的茶文化中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等思想,如茶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儒家的礼仪、治世观思想,婚嫁茶俗、祭祀茶俗、“白族三道茶”等茶俗中体现了儒家思想。

关键词:

儒家思想;中国茶文化;茶文学作品;茶俗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后又经过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使其思想体系更趋完善和丰富,但儒家思想在此阶段还只是诸多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在社会上没有突出的地位。

西汉时,由于社会政治的需要,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场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了中国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用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非常长的时期内,人们对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其物用功能,如止渴、治病解毒等方面。

到汉晋时期,有人开始将茶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发展到唐代,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在以陆羽、皎然、白居易等为代表的多位茶人努力下,茶文化正式形成了,其标志就是世界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问世。

《茶经》的作者陆羽虽然自小在寺庙长大,从小跟着师父学习佛学和茶事,但他喜茶事而不喜佛学,反而喜欢儒家的一套,在他十一二岁时离开了龙盖寺,当了两年的优伶,开始正式接触书籍进行学习,十四岁时被竟陵郡太守李齐物发现并授其学问,后又因缘际会结识了很多文人士子。

[1](P54-58)陆羽自身是比较倾向于儒家思想的,也正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观念促使他走遍全国各地,精心钻研茶事,并将自己多年有关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写成书,即《茶经》,从而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对后世也有重大贡献。

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这又使中国茶文化蕴含有儒家的思想内涵。

一、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P6)冯友兰先生如此理解这段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

[3](P215)儒家的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在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深厚内涵,这或许是文人爱茶的重要原因。

(一)“修身”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大学》中说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2](P6)而茶的诸多功效都是有益于个人修身的,一方面饮茶有益于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饮茶有益于静心、激发思维等。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将茶有益于修身的功能总结得十分到位,全文如下: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4](P88)儒家提倡“身心兼修”。

当身体的健康得以保证后,“修身”成为对一个人礼仪道德修养的要求。

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国茶道中也处处体现出对礼仪的要求和规范,如在茶艺表演前后表演者要向客人行礼,表演过程中茶具的摆放和手法等也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给客人敬奉茶时要恭敬地双手奉上。

“仁”是对修身中的内心道德要求,“仁”的本质是“爱人”,在茶道中,只有持有一颗“爱茶、爱器、爱人”之心才能泡好每道茶,茶人在冲泡茶和品饮茶时也是对自己的修行。

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认为:

茶性中“仁”之所在亦由饮茶之人一一道出,“天下茶人是一家”,“仁”的精神经由种茶、饮茶、品茶之人由日常生活点滴中契入到了茶外柔内刚之体性中,亦是“仁”使“世界茶人,同饮一杯茶”成为文化美谈。

[5](P115-130)

(二)“齐家”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齐家”是指能够使家族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弟子规》中总序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6](P1)孝悌是齐家中重要的礼节,对父母抱孝敬亲爱之心,对兄弟姐妹怀尊敬友爱之情,对待伴侣相亲相爱,对待孩子严格慈爱。

中国茶道在家庭礼节之中有独特的地位,如给长辈奉茶表示恭敬、新婚夫妇共饮和合茶表示夫妻恩爱等都体现出茶道精神。

如今,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生活节奏快,回家后基本都是各做各的,看电视的看电视,玩手机的玩手机,加班的加班,难得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长此以往,一家人的感情也难以深厚起来。

因此,我们应该发挥茶的作用,让茶将每个家人的心联系起来,下班、放学后,一家人围坐一起泡茶、聊天这种场面很温馨,这也是一家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最好时间,交流好了家人之间就没有隔阂,感情自然很好。

(三)“治国平天下”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茶不仅有助于修身齐家,还对治国有一定作用。

中国自唐代起就有茶法茶政,宋元明清时期都设定了自己的茶法茶政,主要有贡茶制、茶税、榷茶制、茶马互市政策等等。

贡茶制、茶税和榷茶制过于苛刻时会引起茶农的暴动,这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

唐文宗时,江南榷茶使王涯制定了残酷的榷茶措施,命令百姓把他们的茶树都挖掘起来移植到官场中去,并把他们已经加工好而尚未出售的茶叶统统烧掉,这一举措导致民间怨声载道。

[7](P44-46)宋代,朝廷为了解决战马来源和筹集军费,在四川实施严格的榷茶制,导致茶课大量增加,人民负担过重,激发了社会矛盾。

合理的茶法茶政则有利于茶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建炎初成都漕司赵开变革茶法,减轻了过去官买官卖茶法的危害,使得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8]茶马互市政策始于唐代,盛行于两宋和明清时期。

游牧民族由于长期以食肉为主而对茶有强烈的需求,他们所产的马的品质远远胜过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和游牧民族开始了茶马互市,茶马互市为国家所控制或在国家政令许可下进行,基本成为国家控制边境游牧民族并且获取战马的主要外交手段。

[9](P43-44)古代中国人说“天下”,意思是想说“世界”,但当时对世界的了解还没有超出中国的范围,因此,能保持边境和平也就算“平天下”了。

到了现代,“茶和天下”已成为中国茶的主旨,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举办了“世界和谐茶会”,来自一百多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宾客,在茶香四溢的世博园中分享“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茶之盛宴。

二、茶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

文学作品形式丰富,如诗词歌赋、小说等,而与茶有关的作品在古代以诗词为多。

茶诗是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最早的茶诗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中国茶诗词数量众多,仅陆游的茶诗就有近300首之多。

这些茶诗词作品是爱茶的文人饮茶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意凝结,具有深厚的美学意味与文学内涵,更是文人们思想观念的写照。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们将自己在茶事活动中的感受寄寓于诗词中,从而使儒家思想在茶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一)“礼”在茶诗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讲求礼,茶诗中的茶文化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礼仪性,如唐代白居易的茶诗《曲生访宿》“村家何所有?

茶果迎来客”,凸显了客来敬茶、以礼待人的礼仪。

陆龟蒙的《谢山泉》亦体现出了这样的礼仪文化: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

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陆龟蒙待客以礼,亲自为客人煎茶,彰显了儒家的礼仪。

[10](P71-75)宋代陆游的茶诗也有多篇记录了客来敬茶礼俗,如《仲秋书事》中“客来深愧里闾情……旋置风炉煎顾诸”,《示客》中“一点昏灯两部蛙,客来相对半瓯茶”,《观梅至花泾高端叔解元见寻》中“春晴闲过野僧家,邂逅诗人共晚茶”,《行饭至新塘夜归》中“凄迷篱落开寒菊,郑重比邻设夜茶”,等等。

[11](P7)这种以茶待客之礼看似淡泊,实则真诚,主客情谊在或浓或淡的茶味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茶以其淡泊、高洁之品,历来为文人雅士常见互赠之物,因此以茶赠友成为儒家礼仪在茶中的另一种体现,很多诗人都写下了这类酬、赠茶诗。

如唐代卢仝的著名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等等,陆游也有很多描述朋友间互相馈赠茶叶的诗词,如《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喜得建茶》等。

(二)儒家治世观在茶诗中的体现

尽管很多文人茶人在仕途上屡屡遭遇不顺,他们中有很多在失意之时也接触老庄思想和释家思想,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治世思想早已深深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中。

不论何时何地,他们救民于苦难的崇高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都不会减少,这种思想在茶诗作品中已有体现。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作者卢仝是个好茶成癖之人,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的疾苦,在这首茶诗中亦如此。

全诗写谢孟谏议为自己送来新茶,诗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所赠之茶是精致稀罕的珍品,第二部分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极为浪漫,最后,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望那些享受的上位者能够知道老百姓的辛勤劳苦。

最后一句“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充分表达了卢仝的仁爱之心,为天下劳苦百姓请命。

宋代文坛有很多著名文人也创作了许多有关茶的诗词作品,如欧阳修、苏轼、范仲淹、黄庭坚、陆游等。

他们的茶诗词作品不仅文采斐然地描述了文人士大夫们对茶的热爱与审美享受,其中一部分作品还寄寓深厚,当时特殊的国情和作者的境遇都可从中反映出来,表面上通过茶展示出士大夫们闲情雅致的生活体验,实则蕴含了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陆游的茶诗尤其具备这种浓厚的渴望救国救民的感慨,这就是儒家的“治世”精神。

《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瀹茗翛然自适》云:

“镜湖清绝胜吴松,家占湖山第一峰。

瓜冷霜刀开碧玉,茶香铜碾破苍龙。

壮心自笑老犹在,狂态极知人不容。

击壤穷阎歌帝力,未妨尧舜亦亲逢。

”前几句设若展现出一种充满情趣和闲适的生活状态,实则不然,后几句“心里话”才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他渴望遇到尧舜这样的贤能君主,让自己有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为天下太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11]

(三)理学思想在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宋理学家(新儒家的一派)朱熹一生与茶结缘,他经常以茶寓学,以茶明礼。

朱熹在论江茶与建茶时赋予茶以“中庸之为德”,具体论述如下:

“江茶为草茶,味清薄,有草野气。

虽有清德,而失之‘偏’;而建茶是腊茶,其味最中和醇正。

建茶之膏本偏于厚,制作时榨去过剩的膏脂,故其味不浓不淡,不厚不薄而归于‘中’。

再者建茶之味‘正’而长,而归于‘庸’。

故而建茶,在诸茶中最具有‘中庸之道’。

”[12](P32-38)朱熹还以饮茶作类比来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朱子语类•杂类》138条,孙夔记载:

“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问:

此理何如?

曰:

也是一个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嚆嚆,悔厉吉;妇子嬉嬉,终吝,都是此理”。

这理实际上也是论述“礼”与“和”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而后和”,礼是和的前提;有礼才能有和,而礼行得“各得其分”,便能行到“至和”之理,是朱子对茶“礼”的思想升华。

[12](P32-38)

三、茶俗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提到:

“所谓茶俗,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介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

”[13](P480)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因此具有异彩纷呈的茶俗,这些多姿多彩的茶俗中也体现出丰富的儒家思想。

(一)婚嫁茶俗中的儒家思想

茶在中国的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