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文档格式.docx
《专题二十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十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8、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专题知识梳理】
一、梭伦改革
1.社会背景
(1)公元前,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
(2)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
。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作用:
(3)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4)国家机构: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
3.基本特点
(1)改革理念:
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打击对象:
奴隶主贵族。
(3)改革获益:
平民。
(4)影响:
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
(5)性质:
(6)局限性:
贵族仍然享有较多的政治权利,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具有不彻底性。
4.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作用:
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1)经济措施稳定了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3)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4)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的改革正是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沿着梭伦的方向推进改革,才使得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二、商鞅变法
1.原因
(1)客观原因
①政治上,春秋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②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③阶级关系上,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④各国国君相继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以图生存和争霸。
(2)主观原因
①秦国的落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②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③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3)根本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2.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3.宗旨:
富国强兵。
4.措施
(1)军事:
奖励军功。
什伍组织。
(2)经济:
(3)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什伍连坐制;
轻罪重罚。
(4)思想: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5.性质:
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6.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
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7.成功因素
(1)顺应了变法的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3)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
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4)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5)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遵守。
(6)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7)策略得当。
商鞅制定了全盘计划,有步骤的推行其改革措施。
8.启示
(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对整个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
(2)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3)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义无反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统治危机
①经济:
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由于鲜卑族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③政治上:
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2.可能性:
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
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3.措施
(1)均田制
①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②内容:
③影响:
a.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c.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2)三长制
①内容:
②作用
a.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b.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
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
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c.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
①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措施:
(4)迁都洛阳
①原因:
政治上:
平城故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经济上:
平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
军事上:
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
地理上:
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②影响: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措施:
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利于民族融合。
4.意义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新都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③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3)历史启示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2)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3)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4)宋神宗继位后支持变法。
(5)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3.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其他:
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整顿军队:
实行“”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实行“”措施,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3)改革选官制度:
①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的考试取代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
②对官员子弟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4.失败的原因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2)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5.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五、欧洲宗教改革
(1)天主教在中世纪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济:
政治:
思想:
(2)中世纪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4)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自然科学的诞生。
(5)崛起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各国君主都迫切地想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宗教改革应运而生。
2.马丁·
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内容
①核心思想是“”,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人的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理解上。
②强调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③主张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认为神甫可以娶妻。
(2)结果:
路德所创立的教派称路德宗,主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