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802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4课文档格式.docx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六名学生,分层朗读课文。

2.师生正音。

3.教师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教师出示的引导题目,整体感知文意。

1.以看戏为中心,可将全文划分为几部分?

三部分:

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

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

哪些内容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概括总印象,不必深入展开)

(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

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2)难忘的情节有:

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

②乡间的夜景真美;

③有一群好伙伴;

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

⑤戏好看;

⑥罗汉豆真好吃;

⑦偷豆,虽然是“偷”,但是很有趣。

4.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1)平桥村:

“离海边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

(偏僻、落后的小村庄)

(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5.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记叙“我”幼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

6.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五、质疑探究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可是,那罗汉豆有盐无油,没有什么吃头。

那戏,就更不好看了。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那夜的豆确实好吃。

罗汉豆,有盐无油,要在平时确实不太好吃,文中“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句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一群饥饿而快乐的孩子们来说,那散发着自然清香的新鲜的罗汉豆,的确算得上是美味。

这一点,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特别是生长在农村吃过新摘的罗汉豆的学生会体验到。

(2)那夜的戏本身确实不好看。

理由在于: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小结:

作者认为那夜的戏好,不是好在戏本身,而是好在戏外,好在看戏这一经历,好在看戏过程所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所看到的优美的景致,所感受到的乡村淳美的人情和自己心灵的快乐。

作者这样写,正好表现了他对这段自由、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2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试细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分析该人物的性格品质。

①我最喜欢文中的双喜。

因为他热情友爱,胆大心细,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计上心来,解决了大船的问题,并且“写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放心;

他能干机灵,比如他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好,又能巧妙地应对六一公公的问话;

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又心细如发,善解人意,比如他在大家看戏已经厌倦却不好说回去时提议回家,又如吃完豆后担心六一公公责骂,而想出对策。

②我喜欢阿发。

因为他纯朴无私,比如他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大家去偷他家的豆。

③我喜欢桂生。

他很勤快,比如他帮“我”买豆浆;

他很机灵,比如偷吃罗汉豆的“鬼”主意就是他想出来的。

④我喜欢所有的小伙伴,喜欢他们热情友爱,团结互助,喜欢他们聪明能干,活泼机灵。

他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⑤我喜欢六一公公。

因为他淳朴厚道,珍惜劳动成果,热情好客。

孩子们偷摘了他的豆,他只是温和地问一问,只是对“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略加责备;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并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⑥我喜欢外祖母,因为她非常疼爱“我”,关心“我”。

2.作者着力刻画这些乡民的良好品格,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刻画平桥村老老少少一群人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乡村淳朴的民风人情和孩子们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中心。

二、研读赏析

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片段,自由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夏夜行船,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抓住景物的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描绘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笛声、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欢笑声。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表现了船行之快。

另外,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穿插了对自己感觉的描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样写,既写出了夜景的优美、宁静,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月夜归航,作者从视觉角度,运用比拟手法,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即表现了孩子们的高超的驾船核技术,更烘托出孩子们此时欢畅愉快的心情。

(3)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总之,本文作者采用立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又很好地烘托了“我”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

三、揣摩词语,品味深层含义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

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就像在欣赏一幅风情画卷,里面有曲折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的人物,还有优美迷人的景致。

愿大家课后也拿起你们手中的彩笔,去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童年画卷。

五、板书设计

引子:

平桥村是乐土

2 回延安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

激动、跳跃;

第二部分:

深厚;

第三部分:

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

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

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六、朗读全诗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3 *安塞腰鼓

1.词语积累。

2.体会排比、反复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理解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对民族精魂的礼赞,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从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恢弘的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断)

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