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下载.docx
《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
和"
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
[综合解析]
从诗题可知,此诗是记春游所感的,但是全诗都是写景,由“花落”可推测时令为晚春。
一二句写芳草萋萋、涧水流逝;
三句转入特写镜头,写树上的花朵纷纷飘落(一、二、三句是视觉,有远望有近观);
第四句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一路”既照应“行”,更表现“鸟啼”不停。
见花落闻鸟啼,“动”中更闲静。
三四两句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方法,组成了一幅春山空寂的图画(此处应注意,对偶不是律诗的专利,任何诗文里都是可以运用的)。
其中“自”和“空”两个虚词的运用极佳,花儿虽美丽但却只能“自落”,鸟鸣虽动听但却只能“空啼”,透露出作者爱春惜春的心境。
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试题,准确解题了。
译文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
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
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第
(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
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
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
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白话译文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
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
2007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
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
春末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
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
暗千家。
功力。
寒食②后,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
解析:
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
洒趁年华。
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
地方官。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
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12.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
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
护城河。
2008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解析】本题第
(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答: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这三国必争的要冲之地,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
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
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支高飞的鸿雁似乎步步后退。
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的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拳宿鹭:
2009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
鹧鸪天代人赋①
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辛弃疾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
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
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
形象:
身份+性格+(形象意义)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
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