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1089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应该注意的是,有时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比如白细胞易受情绪、环境的影响;

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血小板升高。

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复查,医生会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重新分析和诊断,若复查结果依然有问题就必须接受治疗。

一、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

4.0×

1012-5.3×

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

3.5×

1012-5.0×

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

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初生儿较成年为高;

老年人比青壮年者稍低。

(2)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者高,两种体质极端的红细胞之差可达20%。

(3)妊娠时期血浆量增多而多有稀血症。

此外,居住高山因缺氧可引起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病理变化

(1)增高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及休克;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慢性获得性心脏病;

慢性肺脏疾病(肺气肿、严重的支气管性哮喘、矽肺、纤维性肺结核等);

异常血红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其他:

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瘤、肾母细胞瘤、脑瘤、肝癌、子宫纤维肉瘤、前列腺癌、胃癌、肺癌、嗜铬细胞瘤);

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

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等。

(2)减低见于

①大细胞型贫血: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降低。

如维生素B12。

及叶酸缺乏之贫血;

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

②正常细胞型贫血:

此种贫血之MCV、MCH及MCHC均正常。

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

③单纯小细胞型贫血;

此种贫血之MCV和MCH均减少,但MCHC正常。

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

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此种贫血MCV、MCH及MCHC均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B缺乏所致之贫血。

二、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

120-160g/L(12-16g/dL)。

110-150g/L(11-15g/dL)。

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大致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

各种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因素也同时影响血红蛋白,但被影响的程度在比例上不一定相称。

如在小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常较红细胞数严重;

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程度常较血红蛋白严重。

注凡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数值,称为贫血。

综合国内调查资料,中国人正常与贫血的分界标准为:

男性,红细胞少于400万,血红蛋白低于12g;

女性,红细胞少于350万,血红蛋白低于10.5g,即称贫血。

三、白细胞(WBC)计数

  成人:

109-10×

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

109-20×

109/L(15000-20000/mm3)。

1.生理变化

(1)剧烈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都使白细胞增加。

(2)新生儿的白细胞数较成人高,3日后降到每微升10,000左右。

(3)在妊娠期中,白细胞常轻度增多,分娩时增多可能更显著。

(4)慢性特发性白细胞增多症,其白细胞总数可持续在10,000~20,000/μl,但无其他异常发现。

(5)高温作业、饮酒及饭后亦可能有轻度增加。

2.病理变化

增高见于

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脓肿、脑膜炎、大叶性肺炎、兰尾炎、扁桃体炎、脓胸、败血症等)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感染(如猩红热、霍乱、白喉等)。

此外,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手术后、急性失血后、某些药物中毒和烧伤等亦常增高。

其中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有时可达几十万;

骨髓纤维化大多在10,000~20,000;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多在12,000~30,000。

由于感染等所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有时亦可高达数万。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

细菌(如伤寒、付伤寒、布氏菌病等);

病毒(如流感、麻疹、风疹、登革热等)及各种重度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病、严重败血症等)。

(2)脾功能亢进:

见于肝硬化、班替氏综合征等。

(3)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可减到只剩数百/μl)

非白血病性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4)化学因素:

可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抗癌药物(氮芥、环磷酰胺、长春花碱及长春新碱等)、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氨替比林、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及水扬酸钠等)、抗甲状腺药(两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亢平等)、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磺胺类(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等)、抗生素(氯霉素、合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抗疟药(奎宁、扑疟奎宁、伯氨奎宁等)、抗痨药(异烟肼、异烟宗、对氨基水扬酸、氨硫脲等)、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苯沙明等)、抗糖尿病药(D860、P607等)、抗高血压药(氯噻嗪氢氯噻嗪、甲基多巴、利血平、氯丙嗪等)、利尿药(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等)、其它(苯、金盐、铋、有机砷、山道年、二硝基酚、DDT、青霉胺等)。

(5)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物质)。

注:

白细胞计数,对病情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

鉴于白细胞的正常数值幅度较大,因此,临床在分析结果时,须与分类和原来的白细胞基数结合起来,否则易造成延误诊断。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小儿淋巴细胞较高,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较少,至10岁左右即与成人接近。

1.嗜中性粒细胞

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失血、溶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高。

减少见于

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付伤寒、结核病等)。

病毒感染(如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

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时,有时可几乎不见。

一般认为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1550以下,即可视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2.嗜酸性粒细胞

(1)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

(2)寄生虫病:

钩虫,蛔虫、丝虫、绦虫、血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包囊虫等,凡侵犯组织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较明显。

(3)某些药物的应用:

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先锋霉素、PAS、苯妥英钠、肝精等。

(4)皮肤疾病:

天疱疮、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颜面向芽肿等。

(5)肺侵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如过敏性肺炎、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过敏性呼吸道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6)感染:

感染的恢复期及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及多形性红斑的急性期。

(7)血液病:

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

(8)恶性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癌和有坏死灶之肿瘤。

(9)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占50%以上,且增多为终生存在。

(10)内分泌疾病;

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11)其他:

骨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照射、免疫缺陷病(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急性一过性失蛋白性胃肠病,局限性回肠炎,肉样瘤,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脏疾病,腹膜透析,出血性肺肾综合症,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

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ACTH增多等。

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变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比上午8时高30%中午比上午8时少20%,因此,临床上以上午8时采血最合适,做为基础水平。

3.嗜碱性粒细胞

在某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抗血清治疗、脾切除术后及何杰金氏病中偶可见增高。

减少无意义。

4.淋巴细胞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传染病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巨球蛋白血症等。

一般地说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

反之,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

5.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伤寒、结核。

原虫病(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2)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此外,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正常参数值

50~400/μl

嗜酸性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ESR的变化主要同血浆中球蛋白,如α2和γ球蛋白,尤其是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多少有关,如果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多于正常,血沉就增快,所以变化无特异性。

但对任何一种血沉增速的疾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