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132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16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课件作者魏浩第十五章节课件幻灯片PPT推荐.pptx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这篇报告题为东亚复兴:

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它由时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印德米尔特吉尔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霍未卡拉斯共同主持并于2007年出版,报告对于东亚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了阐述。

报告指出,所有在跨越低收入陷阱时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在该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基本都不适用了。

因此提出,对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来说,它们必须有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策略促使其成功跨越,因而中等收入阶段成为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在少数,这从对71个1980年属于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的统计可以看出来。

在这71个国家当中,46个在1980年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到2009年,其中22个仍然属于中低收入组,12个降为低收入组,剩下的12个升入中高收入组。

另外25个国家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到2009年,其中15个仍然属于中高收入组,2个降为中低收入组,剩下的8个升入高收入组。

如果以1980-2009这29年间停留在同一收入组别或降级到下一收入组别为标准,那么,1980年属于中等收入的71个国家当中,61个,即87%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为什么把拉美看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拉美是“中等收入国家”最集中的地区;

二是拉美国家滞留“中等收入陷阱”时间长。

拉美主要国家在相继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逐渐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起伏大、长期低水平徘徊、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对外依存度上升等问题,迟迟未能跨越到发达国家行列。

拉美国家平均滞留“中等收入陷阱”时间长达38年之久,其中阿根廷时间最长,已长达50年,墨西哥38年,巴西37年,哥伦比亚33年。

因此,世界银行等机构常常把拉美国家视作“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有的学者索性称之为“拉美陷阱”。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不赞成使用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的观点。

主要论述有:

其一是认为“陷阱”这个用语不恰当,因为这个词容易使人联想到人为下套,一个经济体怎么会被人为地设下陷阱呢?

其二是认为并无现成的经济理论,可以像贫困陷阱或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那样,符合逻辑地刻画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现象。

其三是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缺乏经验依据。

有人指出,在新世纪的过去十余年中,并不存在中等收入国家增长绩效明显逊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情况。

其四是质疑这个概念对中国的针对性。

是否中等收入陷阱最恰当地描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否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共同特征第一,经济增长不稳定。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

这一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

19501980年间,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GDP年均增速分别为6.8、3.4和6.5,而在19812000这20年间,则分别降至2.2、1.7和2.7。

19701980年间,印尼、菲律宾GDP年均增速分别为8和6.6,而在19811990年间,则分别降至5.5和1.6。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共同特征第二,金融体系脆弱。

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经济体长期过分依赖外资流入推动经济发展,向国外借款过多;

金融市场开放的自由化程度与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失当,人为维持的汇率高估使本币币值与实体经济和外汇供求严重脱节;

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泡沫经济现象严重。

金融体系的漏洞,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引发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和打压,直至爆发大规模的金融震荡。

拉美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往往与外债负担沉重、本币币值高估、通货膨胀严重等因素紧密相关。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共同特征第三,收入差距过大。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收入水平差距最大的地区,最富有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是最贫穷的20人口平均收入的20倍。

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拉丁美洲各国的基尼系数都在0.45以上,其中阿根廷0.53,智利0.54,巴西和玻利维亚更是高达0.61,这些数据都远远高于OECD国家0.35的平均水平。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其他地区的经济体也同样面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以马来西亚为例,该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就在0.45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后始终保持在接近0.5的水平上。

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国内居民消费不足,而且引发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共同特征第四,公共服务短缺。

以拉美国家为例,为了赢得民众支持,拉美国家的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就业、工资和税收等领域都制定了有关的社会政策,有些国家甚至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来确保社会政策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政府财力不够、利益集团掣肘、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原因,很多社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公共服务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受益更少。

在拉美许多大城市的贫民窟地区,政府往往采取放任不管的政策,既不提供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导致黑社会控制、暴力活动猖獗,贫民的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共同特征第五,创新能力不足。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

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的动力。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三、“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1.社会建设滞后论这种观点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建设滞后。

许多现在正苦苦挣扎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的国家,它们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建设的滞后将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这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直到最近,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

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只注重增长速度和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滞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收入差距过大,中间阶层“夹心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粗放型经济增长。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三、“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2.转型失败论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政治转型的失败都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主要是指产业升级,以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转变,实现升级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国民收入的中产化。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失败将会导致消费不足,进而无法实现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而所谓的民主政治转型则是指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始于威权政府阶段,而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国民利益诉求比较强烈,由于没有及时发展出独立的法律体系和透明的政府机构,就会导致“街头民主”诉求无序膨胀,就会出现“民主乱象”,其结果可能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三、“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3.社会流动性不足论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于社会流动性不足。

学者认为,决定一国GDP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流动性。

并且社会流动性比其他任何结构性变量如通货膨胀、投资比例、进出口比例等与“中等收入陷阱”有着更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同时学者认为,事实上政府规模过大、劳动收入比例低和收入分配不均,都只是静态的不平等,并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从而造成动态的不平等,必将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

因此,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不是人们通常关注的某些结构性因素,而是保持一个合理的高社会流动性。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三、“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4.发展模式缺陷论这种观点认为,一些在突破低收入陷阱时成功的模式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些缺陷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学者通过对超越“贫困陷阱”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国后续经济发展中的“锁定”机制的分析认为,从经济“起飞”到实现早期的经济增长,需要的是提高储蓄率和资本积累。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增加资本投资,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如果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还继续依靠资本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话,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三、“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5.比较优势困境论还有学者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困境”这一角度证明了这种发展模式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主要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如利用劳动力、土地等自然资源禀赋搞进口替代和加强出口等。

但是这样将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核心技术多为国外发达国家掌控,成为技术的追随者;

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出现木桶效应,整体竞争力难以提升,抑制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将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四、“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是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

如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将“中等收入陷阱”明确定义为“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因此,“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其实是描述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投入边际报酬递减、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不断减少等经济增长因素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失去新的动力。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四、“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第二,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关于经济发展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经济发展仍然过分依赖外在因素,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因此停滞徘徊。

有学者认为,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不过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结合外部环境(如贸易环境)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已。

学者也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含义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