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4822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docx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学第一部分概述

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

1动物体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环境,约占体液

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

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

K+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的电场,当达到电

化学平衡时,K+净流量为零。

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

[2]动作电位:

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

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扩散,导致膜负电位减小,直至膜电位比膜外高,形成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流所形

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4]阈值:

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

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1血量与血液的基本组成

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

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寸,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30%

时,则会危与生命。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呈弱碱性,pH为7.35一7.45,

二、血桨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同时,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也不会存在于血清之中。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的功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4、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0.9%的氯化钠溶液和5%勺葡萄糖溶液的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

通常,把0.9%的氯化钠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

渗透压比它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比它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三、红细胞

(1)红细胞生理:

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几种动物的红细胞数•(10%)

动物数量

马7.5(5.0—10.0)牛7.0(5.0—10.0)猪6.5(5.0---8.0)

狗6.8(5.0--8.0)绵羊12.0(8.0---12.0)

(简称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人胞,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促进红细胞发育和

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雄激素也起一定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阶段。

(3)抗凝物质与作用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

统称为抗凝系统。

下列物质在抗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a.抗凝血酶川:

本身的抗凝作用非常慢而弱,但一旦与肝素结合形成复合物后,抗凝血酶川的抗凝作用可增加成千倍。

b肝素c.蛋白质C

(4)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

(5)加速或促凝的常用方法

a:

血液加温能提高酶的活性,加速凝血反应。

接触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也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解体并释放凝血因子。

手术中常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术部以加快凝血与止血。

除了温度因素外,纱布粗糙面与其带有负电荷也是促凝的因素。

b.许多凝血因子合成过程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障碍

第四部分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每分钟的心动周期数,即为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输出量、射血分数的概念

左、右心室收缩时射人主动脉或者肺动脉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室舒末期心室充盈的血液的容积,称舒末期容积;在心室收缩射血后,留在心

室的血液容量则为收缩末期容积。

把每搏输出量与舒末期容积之比,定义为射血分数。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二、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

形式比较复杂,特别是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可分为0、1、2、3.、4五

个时期,其中0期为去极过程,1、2、3、4为复极过程。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与生理意义

基本波形含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起点标志心房有一部分开始兴奋,P波终点说明

左、右心房己全部兴奋,QRS波群起点标志心室已有一部分开始兴奋,终点标志两心室均

已全部兴奋,T波反映心室肌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T波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复极

化完毕。

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程,它反映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兴奋所经历的时间。

Q-T间期是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程,它反映心室开始兴奋到心室全部复极化结束所需的时间。

四、心音

1、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期的开始,又称心缩音。

心缩音音调低,持续时间较长。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的关闭以与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的振动。

2、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的开始,又称心舒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产生的主要原

因包括半月瓣突然关闭、血液冲击瓣膜以与主动脉中血液减速等引起的振动。

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出现在第二心音之后,音调低,与血流快速流人心室引起心壁与瓣膜的振动有关。

第四心音很弱,仅于心音图上见到,它由心房收缩引起,也称心房曰。

第三节血管生理

一、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

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而舒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搏压增大。

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

由此可见,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二)心率

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保持不变而心率加快时,舒期血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压显著,致使脉压减少。

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压与收缩压均下降,但舒压比收缩压降低

(三)外周阻力

如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舒压升高。

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压的升高明显,脉压就相应下降。

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压与收缩压均下降,舒压的下降比收缩压更明显,故脉搏压加大。

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舒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四)主动脉弹性

弹性好,收缩压低,舒压相对高,故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搏压低。

所以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时,脉压增大。

(五)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

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维持着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在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系统的容量保持不变时,动脉血压降低。

而循环血量不变、血管系统容量相对增大时,也将导致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二、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与其影响因素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三、微循环的组成与作用

典型的微循环单元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一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

四、组织液的生成与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由四个因素共同完成,即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静脉压升高时,也可使组织液生成

增多。

临床上心脏衰蝎时,导致血液在静脉淤积,易引起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当血浆蛋白生成减少或蛋白排出增加时,均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降低,从而使组织液生成增加,甚至发生水肿。

3.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水肿。

4.毛细血管通透性:

通透性大时血浆蛋白也可能漏出,使血浆胶体渗透压突然下降,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上升,组织液生成增多。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与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心交感节

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

力加强。

2、心迷走神经与其作用

兴奋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等。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的程度就高,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反射效应: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加强,心交感紧和交感缩血管紧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减

弱,交感紧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二)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存在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包括颈动脉

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如缺氧、CD分压过高,H+浓度

过高等,可以刺激这些感受器,弓I起呼吸的加深加快,并可间接地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索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在心脏,肾上腺素与3受体结合,使心输出量增加,而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

平滑肌上a和3受体分布的情况。

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平滑肌上,a受体占优势,肾

上腺素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在骨骼肌和肝管平滑肌上,3受体占优势,小剂量

的肾上腺素常以兴奋3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大剂量时也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