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09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docx

主题演讲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

西政的精神是开明、开放、不苟且、不媚俗

非常兴奋能够来到这儿,跟在座的主要是大一的同学们作一个交流。

对我来说,母校是一个心中永远挥不去的回忆,一种浓浓的感情。

而我自己——刚才张绍彦老师已经介绍了——我在1978年上我们这个学校了,我是文革复办以后的第一届学生,那年我18岁,现在一晃25年已经过去了(掌声)。

我自己是山东人,跟绍彦老师是老乡。

当年我从山东的烟台坐火车,1978年的10月2日,从烟台坐火车,终点站是重庆市。

在这中间要转车,在济南转一次车,在宝鸡转一次车,在成都又转了一次车(笑声)。

经过五天艰苦的旅行,才运行到了自己感到非常陌生的这一块土地上——西南政法学院,当时叫西南政法学院。

那时我们的学校极其艰苦,大家戏称叫「稀烂政法学院」。

拉着我们的车——是一个大卡车——到车站来接我们。

我们到这个极其简陋的学校,拉着我们的卡车,在上东山大楼的时候,竟然走到中间上不去了,因为道路太过泥泞,这个车轮子就打空转,没办法往前走。

结果最后,我们就纷纷跳下车来,自己跑到东山大楼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宿舍。

随后的这几年的时间里,咱们的学校都是一座工地,天天是噪音不断,简直是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

我们后来就一年一年地过去,然后就毕业了。

因为我们学校是所有的政法大学、政法学院里边第一个复办的学校,所以在1977年国务院决定复办我们的学校的时候,确定了全国的77所重点大学,我们的学校就是其中的一所。

政法类的有两所,一所是西南政法,另外一所是国际关系学院。

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我们是第一届,当时全国总共有四所院校招收法律专业的学生。

一所是我现在所服务的单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一所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一所是吉林大学法律系,再有一所就是我们这儿。

对了,还有湖北财经学院的法律系,现在搞民法的王利明教授就是那一届的学生。

但是我们这儿的人数最多,我们那届同学大概有360多个人,我记得仿佛跟一年的天数一样多(笑声)。

360多个法律专业同学加上师资班的同学有400多个同学,其他学校都是招那么几十个同学,我们这儿就人多势众。

然后1982年毕业,我们就迅速地占领各个关键的滩头阵地(笑声),然后就开展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这样一场伟大的事业。

我们这一届同学几乎可以说是跟中国文革后的法制建设同步的人,中国的法治建设就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然后开展民主与法制建设。

我们一下子毕业这么多人,许多机构都非常欢迎我们的毕业生。

西南政法学院在法律界具有良好的声誉,向来是学风严谨、勤勉、扎实,因此不少同学都到了许多很重要的岗位。

当时的同学们,尤其是谈恋爱的同学,你们知道,当时有些同学想到时候回自己的家乡。

比如说我们班一位来自云南的同学,就特别想回昆明。

但是他又谈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却是苏州人,想能够两个人一起到南京也很好。

最后毕业时,学校的政策是照顾人不照顾地方,可以把你们分到一起去,但是没办法照顾你们或者回南京或者回昆明。

最后没办法,算了,你们艰苦一点,到北京去(尖叫声)。

当时北京有许多机关告诉南方来的同学,你们应该到南方去,北京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沙尘暴啊,可能比伊拉克的沙尘暴好一点而已,结果我们不少同学到了北京。

现在78级的毕业生中,在北京的同学已经达到了80人以上。

这样的一个比例已经是相当不得了。

西南的毕业生分布在司法实务界、学术界,甚至包括更宽泛的政界。

虽然我们78级同学在读书的时候,校园并没有这样一个口号:

「今日我以西政为荣,明天西政以我为荣」,但是大家还是有一种非常兴奋的感觉,刚刚大学毕业,简直是豪情万丈,然后纷纷到了不同的岗位开始工作。

我觉得西南政法,不仅仅是我们这一届,包括后面毕业的一些校友,都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西南政法大学虽然地处西南,但是她已经成为中国的法律界以及法学界的最具有号召力的品牌之一。

她的毕业生可以说是在法律的各个领域中间都作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

人们不禁在问,其中原因在哪里。

包括我的同事,研究刑法的陈兴良教授,他在给我们的一位校友邱兴隆教授的书写序的时候,他在序言里面就说,我有一次开会到西南政法,到了这个校园里边,我的心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

在这样的一个校园里,在这样一个偏远的校园里边,在这样不是显得非常豪华的建筑,也显得非常平实、很朴素的一个校园里边,为什么会走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西南是什么,西南在中国的法律界到底她的特色是什么?

也许你们也急于去了解,你们也愿意听取我这样一个老校友的点滴体会。

我想今天晚上与其说我单独作的一个演讲,不如说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

我愿意大家提出更多的问题来回答,所以我演讲的时间不会太长,我更希望作为西南人的大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当然问题不要过分敏感,我在这儿讲有时候涉及到学校的问题,我还是稍微还是有一点点那个……可以叫「投鼠忌器」吧,不要给校领导添麻烦。

当然我跟他们私下交流的时候我还是非常直率的。

比方说,我跟龙校长说,我说咱们学校的网站实在是太糟糕了(欢呼声、掌声)。

现在是网络时代,一个大学的外部形象,很重要的一个就体现在它有一个内容丰富、材料权威、界面亲切、更新及时的网站,最好还要有一个热闹的讨论区,也就是BBS。

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和批评,可以在这样一个讨论区里提出来,当然,也可以不断地发牢骚。

这个时代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这么一个很好的网站,这个大学就没有做到——用现在非常时髦的话说——「与时俱进」。

龙校长也深以为然,说我们要好好做一下。

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希望近期内能够很好地改变一下这个状况。

所以,我们一会儿有很多时间进行讨论。

西南政法的精神,西南的精神,刚才有老师解释了一下,实际上他解释的我觉得有一半是我想到的,有一半是我的想法还没来得及说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个法律的大学,法律呢,也是我们主旋律,但是她偏偏叫「西政」。

这个「西政」是什么意思?

西南政治学校?

这个「政」我不大喜欢。

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的英文名字「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实际上这个翻译有点问题。

有一位法学界的前辈曾经说,这样的一个译法是有些不准确的。

大家知道,49年以前,我们的法律学院不叫「政法学院」或者「政法大学」,而是叫「法政大学」或者「法政学堂」,「法」字在前面,「政」字在后面。

那么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的法学院叫「政法、政法」。

为什么颠倒一个个儿?

就是为了让政治能够控制法律,也就是说,法律只是一个附庸,法律只是一个奴仆,法律只是一个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所以「政」就要在前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是政治科学和法学这样一个大学而是政治性的法律大学。

与其说叫「PoliticalScienceandLaw」,不如说叫「PoliticalLaw」。

被政治所控制的法律、法律大学。

所以,「政」这个字我有点敏感,有点不太喜欢。

所以一般的时候问我是哪儿毕业的,我就说是西南毕业的。

在法律界,只要简单地说是西南毕业的,人们都知道这说的是座落在重庆市沙坪坝的那所大学,反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需要多说几个字。

所以说我们的这种精神应该叫西南的精神。

西南的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我自己可以说是有一些体会,同时呢,也有一些比较跟其他院校的比较。

所以我今天想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个粗浅的看法,跟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作一个交流。

开明与思想独立

西南政法这样一个学校,它的精神的第一个方面,我认为它是一种极其开明与独立的精神状况。

也就是说,它的精神状况是一种开明的,是一种,我们过去习惯用的词叫「解放」,解放的!

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特别趋向于保守的、趋向于不思进取,或者说很僵硬、很左的那样一个类型的学校。

我们都知道培养法律人本身有一种特殊的保守性,这个是勿庸置疑的。

世界各个国家的法律职业家跟政治家都是不一样的,法律人由于他们非常特殊的一种思维方式,比方说,他们判决案件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向后看,看一看从前怎么办的这个案件,过去是怎么判的,现在就怎么判。

我们法律有一个格言,叫做「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对待」,同样的案情,获得同等的对待,在法律里边,我们不容许有一种深一脚、浅一脚,月朦胧、鸟朦胧,这样一种高度不确定的状态是与法治的逻辑不相容的。

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样的一种平等性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空间方面的平等,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贵州的一个人跟生活在河北的一个人,大家犯了事了,违反了法律,都必须得到同样的对待,不允许河北的这个人判刑重,贵州这个地方判刑轻。

或者说同样一个合同纠纷在这儿是有效的,在那儿合同便变得无效。

这是法律面前的平等性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时间意义上的平等,那就是说,昨天的一个行为是判这样的刑罚,今天的一个行为不容许这样的一种抽风一样的,比方说,昨天判了五年,今天同样的一种行为,判刑十五年或者死刑,就是因为昨天中央传达文件要严打了。

一严打就乱打一气。

这样的一种做法是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的。

搞法律的人有这么一种天生的性格就是说,他一定要观察从前,看判决书怎么判刑。

甚至他引用法律的时候,他都清楚表明他引用的是所谓的现行法律实际上不是现在制定的法律,而是从前制定的法律。

以前的时候,我们不容许国家根据特定人的行为来新制定一种法律,来制裁这个人。

大家还记得《封神演义》里面有一个人物叫申公豹,申公豹的脑袋被割下来了以后又给安倒了,南极仙翁给他安上去,安上去一下子安得脸朝后了,所以申公豹这个人脸朝后,后脑勺在前面。

然后他就向前走就是向后走,向后走才是向前走,那个方向是倒着的。

我不知道今天我们还受到申公豹的一种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仿佛是向后走的,而不是向前走的。

比方说,我们是说未来的事情,我们偏偏要说今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工作,今后一定好好工作。

今后,往哪儿走了,住后走了(笑声)。

我们明明是说过去的事,我们说以前如何如何。

(掌声)大家知道时间观念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什么是时间,「时间这个东西,你不问我我还知道,你一问我我反而糊涂了,我不知道什么是时间。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这个时间观念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方说西文的基督教文里,它们是以公元纪年的方式来计算这样的一个时间。

我们今年是2003年,明年是2004年,方向永远向前,不往后回头的时间观念。

然而100多前,各位同学你们知道,我们不是这样的时间观念,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六十年一甲子的时间观,我们有一种两个系统的搭配,不断地搭配,今年是癸未年。

那么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循环。

我们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转着圈走的,我们不是一直朝前走的,老是这么循环的。

所以有许多西方人观察中国人,说中国人并不是一个一直朝前走的民族,她走一走就往后走。

甚至我们有时候就讲「向后走」。

我们通常说最美好的时代是三代之世,三代之世是从前的那个时代。

我们说「人心不古」啊,我们要感叹这个世风日下的状态的时候开始说,我们说「人心不古」。

来自杭州的同学记得,那个西湖边上有一个西泠印社,曾经做过印社社长的吴昌硕先生的题词,那个对联叫「以文会友、与古为徒」,越古的东西是越好的东西。

人们嘲笑写文章写得不好的人说,你这文章学的这个风格是宋以后的风格,你要学最早的风格,写文章的人要学周、秦、汉,所以黎元洪大总统门口的对联叫「文章唯读周秦汉,儒术兼通天地人」。

哎呀,听起来很好。

就说我们中国人说,好的东西都是古代人的东西,我们总觉得时间应该是倒流的,应该是拉历史的倒车的。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但是我们法律人还是有一种保守的性格,就是说要以过去的规则来控制今天的行为,来约束今天的行为。

这个是搞法律的人作决策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也是法律人不大喜欢过分的进取,我前段时候写过一段文章,里边用了个「与时俱进」,结果报纸编辑一定要把这个「与时俱进」改过去,不要这个词。

我这个人平常也不追求时髦,现在那些官员们讲话,好像不说「与时俱进」,就不会讲话。

所以我也与时俱进了一回,结果你还不让我用,好不容易追一回时髦(笑声)。

后来他们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