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7905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烟台一模Word文档格式.docx

C.揖让意向书克尽职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D.装帧发刊词望风披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近年来,山东省扎实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秸秆还田,稳步提高耕地和产出能力,打牢了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

(2)在探索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烟台市积极尝试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调整资金投入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对三亚在黄金周期间出现的乱收费现象,市委书记姜斯宪表示将会彻查到底,对“害群之马”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决不。

A.地力推行姑息B.地利推行迁就

C.地利推广姑息D.地力推广迁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上半场比赛,面对小牛队内线的包夹防守,林书豪外线强行切入,效果不错;

下半场比赛关键时刻,林书豪故伎重演,突破后再度滞空拉杆上篮得手,并造成奥多姆犯规。

B.“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

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

你想或不想,亲人就在那里,望穿秋水,只盼君归。

”这一人性化的“清网行动”通告,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C.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基因,2011年“小悦悦事件”终于让中国刮起了一场“道德风暴”,“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呼喊不绝如缕。

D.食品安全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日新月异,但如果缺少专业知识和调查研究,就会误导观众,甚至会毁掉一个企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有待改善。

B.在打击知识产权和伪劣商品犯罪的“亮剑”行动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顺藤摸瓜,及时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南山牌”铝合金案。

C.那些独具特色的老房子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犹如青岛的枝与叶,使得青岛这座别具风情的城市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希腊政府无力应对主权债务清偿而引发的危机,像是一团山边野火,迅速蔓延到欧盟核心地带,甚至殃及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卷入风暴之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

罗志田

中国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两者兼具的读书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却未必是自己的选择。

中国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评价次序,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所以《史记》中列传的首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的故事。

两人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后,他们遂不食周粟而饿死。

这样在事功上没有多少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可知古代的历史意义,不尽取决于事功。

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

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

加以中国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

大体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

吴稚晖曾论历史人物说,“如以司马迁、司马光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记》,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鉴》不《通鉴》。

又以苏轼、王安石为譬,一则有诗文集大见轻重,一则有同样的诗文集,丝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轻重”。

简言之,司马迁和苏轼,更多是人以文重;

而司马光和王安石,则其事功足以传世,其立言方面的卓绝,便不起决定作用。

吴氏一生历经求学、革命、为官、著书,立功亦复立言。

观其于历史人物的见解,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训,揭示出向以反传统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处也深受传统浸润。

复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与吴稚晖关系不错的胡适,少时不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学时即拟在诗文上下功夫。

而其安徽同乡梅光迪,则希望胡适像韩愈、欧阳修一样不“以文士自居”。

梅先生甚至说,“文以人重。

文信国、岳忠武诸公,文章皆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

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

故希望胡适“抱定为学之旨,读尽有用之书,而通其意,将来学问经济,必有可观’。

只要坚持“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自传”。

立功与立言之间那种略带竞争的紧张,虽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

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

北伐后他曾以清华教授身份晋见外交部长,在办公室外静候数小时,而其兴不衰(若是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必早已拂袖而去)。

据毛子水说,蒋氏晚年时李济曾问他:

“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蒋没直接回答,反问李济:

“济之,现在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司马迁和张骞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间是不同的。

也不知道蒋氏心中究竟倾向于何人。

或许他自己也是犹疑的,但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他不重快乐,而希望知道他的人多。

从蒋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弃司马迁而就张骞。

不过,今日大家记得的蒋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

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则久已淡出我们的历史记忆。

一个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类,或许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吊诡?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中“文”与“人”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读书人,最终会以“文”还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们的选择为转移。

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传世,“文”也堪称卓绝,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中,“人”的作用远大于“文”的作用。

C.“人”和“文”表现出的略带竞争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就是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难以摆脱。

D.在作者看来,创造历史是为“人”,写历史是为“文”,前者所获得的精神上的快乐当然要比后者多一些。

7.下列能证明“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被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

B.吴稚晖评论历史人物认为,司马迁靠一部《史记》,苏轼凭借诗文集而扬名立万,更多的是人以文重。

C.吴稚晖一生立功亦复立言,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D.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

他的后半生更是弃司马迁而就张骞。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因此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

B.最终的结果是“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学家的解读。

C.梅光迪认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

他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文以人重”的观点。

D.蒋廷黻属于那种可以牺牲快乐、期望创造历史的人,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

“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

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

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

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

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②《春秋》之义:

臣子为君亲讳,礼也。

③箕子之说:

周武王克商,问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得:

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

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

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

仅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