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613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素材文档格式.docx

⑷刺激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而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

①概念:

区的电位;

②特点:

③产生原因:

由引起。

(2)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

①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由区域向区域传导。

②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传导。

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小体:

(2)突触类型主要有两种

为型。

型。

(3)突触结构: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为:

兴奋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

(6)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只存在于。

②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突触

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7)对神经递质认识

①产生:

位于中,其形成与有关。

②释放: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的方式完成的,依赖于细胞膜的性。

只能由释放,作用于。

③作用结果: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如Na+)内流,则使突触后膜(膜电位: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阴离子(如Cl-)内流,则使突触后膜(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发生改变)。

④作用后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如果因某种原因神经递质不能失活,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⑤神经递质由突触前模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呼吸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6.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

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言语区:

①受损伤:

“运动性失语症”。

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

②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③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④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6.学习:

是的过程。

记忆:

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短期记忆:

主要与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

可能与有关。

二、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激素的发现

(1)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

(2)实验验证过程

提取液

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

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激素大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可着重记住、和素这三类非蛋白质类激素。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下丘脑——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②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垂体——①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尤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在幼年分泌过少导致,分泌过多;

在成年分泌过多

症)

②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的合成与分泌

③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的合成与分泌

(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分泌过多甲状腺机能亢进;

分泌少,在幼年呆小症,在成年精神萎靡,反应慢)

(4)胸腺——胸腺激素在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肾上腺——肾上腺素: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升高血糖

(6)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7)卵巢——雌性激素

(8)睾丸——雄性激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肝糖原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1胰岛素:

由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

由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血糖调节机制

①调节方式:

调节。

②过程

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

的调控。

③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机体组织细胞对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

体重减少)。

危害:

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治疗:

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由模式图可知:

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

(2)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3)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5.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

②(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③作用于

注:

(1)靶器官、靶细胞: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激素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作用,而是随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6.体液调节:

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和一些

只有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

(1)低温环境

(2)高温环境

【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

(1)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

(2)参与的激素:

主要为。

产生。

释放。

③作用部位:

④功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

8.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

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细胞,调节的分泌。

②调节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中。

③调节水盐平衡:

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人体内环境中渗透压。

(3)作为效应器:

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

(4)具有分泌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

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9.①体温感觉中枢——即产生“冷觉”“热觉”的场所,位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②温度感受器——为感觉温度变化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10.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如: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三、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

2、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

②第二道防线:

(如溶菌酶)和细胞。

(2)特点: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1)组成:

免疫和免疫。

(2)抗原:

物质。

(3)抗体:

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

比较内容

细胞种类

产生部位

成熟部位

分化

B淋巴细胞

骨髓

(浆细

胞)、

T淋巴细胞

(5)过程

①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特点: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②细胞免疫:

T细胞主要靠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

效应T细胞作用: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7.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造成疾病和。

1自身免疫病:

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和。

(2)免疫过弱:

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

利用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

外源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