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550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Word格式.docx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此事既令淮南王受益,而令汉朝吃亏,淮南王为何“不肯”?

淮南王既然不肯,文帝又为何非要强行“易之”?

看来,此事背后还有我们尚不知道的历史内容,以情理推之,这些内容又必定对淮南王不利而对汉文帝有利。

学人对汉文帝“易侯邑”及与之有关的“令列侯之国”问题已有相当深入的论述,(注:

如马雍:

《�a侯和长沙国丞相》,《文物》1972年第9期,第14―21页;

黄盛璋、钮仲勋:

《有关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地理问题》,《文物》1972年第9期,第22―29页;

李开元:

《西汉�a国所在与文帝的侯国迁移策》,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7―312页;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

三联书店,2000年,第212―215页。

)然于上述疑点皆未留意。

今试考辨如下。

      一

  据《史记》、《汉书》相关各《表》所载,有可能位于淮南国疆域内的列侯封邑共有五个,即蓼、松兹、�a、安平、阴陵。

(注:

参阅李开元:

《西汉�a国所在与文帝的侯国迁移策》,第301页。

  《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蓼侯”条《索隐》曰:

“县名,属六安。

”《汉书》卷28《地理志》“六安国”条本注曰:

“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

”是蓼侯的封邑在淮南国内无疑。

  《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有“松兹夷侯徐厉”,又有“祝兹侯吕荣”。

松兹侯条《集解》引徐广曰:

“松,一作祝。

”《索引》曰:

“《汉表》作祝。

”《汉书》卷16《高后功臣表》有“祝兹夷侯徐厉”,但又说“祝兹……在《恩泽外戚》”。

同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确有“祝兹侯吕莹”。

对这些记载上的混乱,前人已经考证清楚。

王先谦《汉书补注》“祝兹夷侯徐厉”条引陆锡熊云:

“厉以吕后四年封,十一年薨。

又吕荣以吕后八年封祝兹。

二侯不应同时并封一地。

班于《表》末已明言祝兹在《恩泽外戚》,则《功臣表》之徐厉从《史表》作松兹为是,盖传写误耳。

王先谦:

《汉书补注》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第259页。

)钱大昕也认为:

“当以庐江之松兹为徐厉国,琅邪之祝兹为吕荣国也。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陈文和主编:

《嘉定钱大昕全集》第2册,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今案汉初庐江郡属淮南国,故松兹侯的封邑也在淮南国内。

  《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有“�a侯利仓”,《索引》曰:

“县名,在江夏也。

”《汉书》卷16《惠帝功臣表》有“�a侯黎朱苍”,与上文“利仓”肯定是一人。

同书卷28《地理志》江夏郡有“�a”县,其地在江夏郡东北角,即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

又沈约《宋书》卷37《州郡志》西阳郡条:

“孝宁侯相,本�a县,汉旧县。

”郦道元《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迳�a县故城南,故弦国也。

”据学者考证,沈、郦所言之�a在江夏郡东部,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汉初�a国究竟在今河南光山,还是在今湖北浠水?

学者看法不一。

参阅《汉书补注》卷28《地理志》江夏郡�a县条,第711页;

马雍:

《�a侯和长沙国丞相》,第14—21页;

《有关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地理问题》,第22―29页。

)李开元则认为,�a国本来在今湖北浠水,文帝“易侯邑”时才将其迁至今河南光山一带。

《西汉�a国所在与文帝的侯国迁移策》,第302页。

)可以肯定的是,今光山和浠水之地汉代都属江夏郡。

而据王国维研究,江夏郡可能是武帝元狩年间所置,在那之前,“江夏属县半为衡山故郡。

吴芮之王衡山,实都邾县。

及芮徙长沙,而衡山为淮南别郡,英布、刘长迭有其地。

王国维:

《汉郡考》,《观堂集林》,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第2册,第543―544页。

)周振鹤又进一步指出,“江夏郡西部汉初当为南郡之地;

衡山、南郡之界当在下雉、邾县一线以西。

周振鹤:

《西汉政区地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今案《二年律令·

秩律》所显示的汉朝直辖区域之淮水以南部分,以胡(湖)阳、舂陵、随、西陵、沙羡、州陵、下隽一线为东界,(注:

参阅拙文:

《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35页。

)证明王、周二先生之说大致不错。

而今光山和浠水都在此界以东,因此,汉初�a侯的封邑无论在今光山还是在今浠水,都在淮南国境内。

李开元推测说,今光山一代“当本为淮南国领土”,文帝易侯邑时,“由淮南国割出”,或者“前此已经由淮南国削除编入于汉南郡,此时由汉拿出作为补偿土地,用于侯国迁移”。

但缺少直接证据。

见李开元:

《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安平侯”,《索隐》曰:

“县名,属涿郡。

”案《汉书》卷28《地理志》,涿郡确有安平县。

据此,汉初之安平侯国在涿郡,而不在淮南国。

《汉志》豫章郡也有一个安平县,本注曰“侯国”,王先谦《补注》曰:

“长沙孝王子习国,元帝封”,见《汉书》卷15《王子侯表》。

是豫章郡之安平侯国乃元帝时封。

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自应采信《史记索隐》之说。

  《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又有“阳陵侯傅宽”,《汉书》卷16《高祖功臣表》同,然《索隐》曰:

“阳陵县属冯翊。

《楚汉春秋》作阴陵。

”检《汉书・地理志》,阴陵县在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

钱大昕认为:

“冯翊之阳陵,景帝陵也。

汉制,陵县属太常……不以封诸侯。

《汉志》:

‘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

’则高帝时尚无阳陵之名,《楚汉春秋》作‘阴陵’,近之。

《廿二史考异》,《嘉定钱大昕全集》第2册,第21页。

)若从此说,则傅宽应为阴陵侯,而非阳陵侯。

但王国维认为:

《史》《汉》功臣表都作“阳陵侯”,《史记》卷98《傅宽传》也称其为“阳陵侯”;

又“潍县郭氏有阳陵邑丞封泥,邑丞者,侯国之丞,足证傅宽所封为阳陵而非阴陵”;

又用“秦阳陵虎符”证明秦时已有阳陵县,汉初之阳陵县乃“因秦故名”。

《秦阳陵虎符跋》,《观堂集林》第3册,第905页。

)王氏之说,证据凿凿,则傅宽之侯邑当为阳陵,而非阴陵。

汉初淮南国内有阴陵侯国之说,也可以排除了。

  经以上考证,被文帝从淮南国迁出的三个侯国应是蓼、松兹和�a。

据《史》、《汉》功臣表,蓼侯孔聚乃高祖功臣,曾是韩信手下一员大将;

松兹侯徐厉随刘邦起兵于沛,但无显赫战功,吕后四年才“用常山丞相侯”;

�a侯利仓亦未见有战功,惠帝二年以“长沙相侯”,吕后二年卒,其子利�g袭爵。

三侯与淮南王刘长既无历史渊源,亦无利害关系。

文帝将他们的侯邑从淮南国迁出,看不出对淮南王有什么损害,也看不出对文帝有什么好处,其间应当另有隐情。

      二

  细检史籍,我们发现,除上述三侯之外,刘长的舅父赵兼也与此事有关。

《史记》卷10《孝文本纪》元年载:

“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

同书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系此事于文帝元年四月辛未,《索隐》曰:

“县名,属上郡。

”案《汉书》卷28《地理志》,上郡有阳周而无周阳,《索隐》误。

《史记正义・孝文本纪》引《括地志》曰:

“周阳故城在绛州闻喜县东二十九里。

”其地汉初属河东郡,在汉朝直辖区域内。

这件事孤立地看没什么特别,但若将其与文帝“易侯邑”一事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文帝之前,王子封侯例皆置侯邑于本王国内。

如惠帝元年长沙王子吴浅封便侯,邑在桂阳郡,汉初属长沙国。

吕后元年长沙嗣成王子吴阳封沅陵侯,邑在武陵郡,亦属长沙国。

吕后二年齐悼惠王子刘章封朱虚侯,邑在琅邪郡,属齐国。

吕后六年齐悼惠王子刘兴居封东牟侯,邑在东莱郡,亦属齐国。

吕后二年楚元王子刘郢客封上邳侯,邑在薛郡,(注:

《汉书》卷28《地理志》东海郡下邳条注引应劭曰:

“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

”臣瓒曰:

“有上邳,故曰下邳也。

”(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第1589页)《水经注疏》卷25《泗水注》:

“泗水又南,�t水注之,又迳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30页)《汉书补注》卷15《王子侯表》“上邳侯郢客”条王先谦曰:

“上邳即邳,在薛县。

”(第169页))属楚国。

吕后时割楚国薛郡另立鲁国,封张敖和鲁元公主之子张偃为王。

《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宣平侯”条:

吕后六年,“薨,子偃为鲁王,国除。

中华书局,1959年,第950页)《汉书》卷32《张耳传》:

“高后元年,鲁元太后薨。

后六年,宣平侯张敖复薨。

吕太后立敖子偃为鲁王”。

(第1842―1843页)是割薛置鲁在吕后六年。

《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系于吕后元年,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系于惠帝七年,《汉书》卷16《高祖功臣表》“宣平侯张敖”条系于吕后二年,皆误。

参阅周振鹤:

《西汉政区地理》,第27页。

)张敖原为赵王,后废为宣平侯。

吕后八年封其子张侈为信都侯、张受为乐昌侯,其邑都在赵国,(注:

据《汉书》卷28《地理志》,信都县属信都国,汉初属赵国无疑;

乐昌则属东郡,不在赵国境内。

但《二年律令・秩律》所载汉朝直辖县道中无乐昌,其东郡北部以顿丘、观、东武阳、阳平、聊城一线为界,乐昌在此界之外,当时应属赵国。

又《后汉书》卷45《张�T传》言:

“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

中华书局,1965年,第1528页)钱大昕认为张寿即张受,故乐昌国应在汝南郡细阳县之池阳乡。

钱氏似不知《汉志》东郡有乐昌,故曰“不审《地理志》何以阙之”。

见《廿二史考异》,《嘉定钱大昕全集》第2册,第29页。

笔者认为,汉初即有乐昌县,则乐昌侯国理应在此。

张受后人定居细阳可能另有原委。

《后汉书》之说未可遽信。

)当是依王子封侯之通例。

  王子如此,王之外戚也是如此。

在封赵兼为周阳侯的同时,又封“齐王舅父驷均为清郭侯”。

《集解》引如淳曰:

“邑名,六国时齐有清郭君。

”清郭,《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误作“清都”,故《索隐》曰:

“清郭侯驷均。

齐封田婴为清郭君。

”《汉书》卷4《文帝纪》作“靖郭”。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2“清郭”条:

“清,读若靖,即《战国策》之靖郭也。

《嘉定钱大昕全集》第2册,第30页。

)《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载:

齐国贵族田婴封于薛,死后“谥为靖郭君”。

《索隐》按:

“谓死后别号之曰‘靖郭’耳,则‘靖郭’或封邑号,故汉齐王舅父驷均封靖郭侯是也。

”明董说《七国考》卷1“靖郭君”条曰:

“按战国臣死无谥,《索隐》为是耳。

靖郭君,又名薛公。

缪文远:

《七国考订补》,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页。

)是靖郭乃齐国地名,汉初因之,文帝以封驷均。

钱大昕赞同此说,还据此对赵兼封于河东周阳之说提出质疑:

“予谓驷均以齐王舅父得侯,即裂齐地而封之;

赵兼以淮南舅父得侯,其封邑亦当在淮南境内。

《廿二史考异》“周阳”条,《嘉定钱大昕全集》第2册,第30页。

)钱氏认为汉初诸侯王之外戚封侯当从王子之例封于王国之内是对的,认为赵兼的封邑应在淮南国境内却错了。

他忽略了文帝在淮南“易侯邑”之事。

  易侯邑和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