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998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品学案岳麓版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也阻碍了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⑷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

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秦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确保了中国古代商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

不过,由于受到古代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⑸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进一步控制;

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决定着双方的经济发展走向。

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原由就一目了然了。

单元专题归纳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⑴概念: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⑵形成与发展:

①精耕细作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一要适应自然条件,二要能动地改造自然条件。

当然,这种改造不能脱离原来的基础,不能超越自然条件所许可的限度,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恢宏的多元交汇体系。

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③生产关系的变迁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独立性较强的自耕农,具有较大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生产主动性的劳动者,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耕细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全国性人多地少的格局形成以后,多熟种植及与其相关的农业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农业的精耕细作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由氏族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⑵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土地。

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①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

他们要求废除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这样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勒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最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他们受到封建地主和国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过着贫困的生活。

单元能力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苏洵说: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B.田庄式经济C.屯田制度D.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解析:

通过仔细解读材料可以看出,在这种经营文式下,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收获物地主和农民各得一半。

由此可知这种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2.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A

材料中所反映的维系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应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孤证不立,只有一个材料,所以说“材料不充分”。

题目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而题目中的材料只体现了重农政策的内容,没有信息可以证明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有关,因此“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所以答案为D。

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B

据材料不能说明④中所表述的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排除。

从材料数字可知南方多种稻谷,北方多种粟,体现了南稻北粟的特色,故②项正确,应该选B。

5.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夜市和瓦子在北宋均已出现,故排除①③。

彩瓷、徽商都出现于北宋之后,故②④不符合北宋的史实。

6.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青花瓷属于彩瓷,其产生晚于青瓷和白瓷。

青瓷和白瓷在唐代就已经成熟了,彩瓷从元代开始出现。

7.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四选三可用排除法。

诗中的“不行商”“白头不出门”等信息,说明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排除③。

8.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

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

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钞  B.金币C.银两D.布帛

C

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9.《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

“时代光泽”是指()

①商业兴盛②国家统一③城市发展④文化繁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解答。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东京的繁荣景象。

②与题干无关,可排除。

10.观察以下两幅图,后者与前者的商业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普遍使用纸币B.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C.商业市镇出现D.打破了坊市界限

唐代,长安住宅区和商业区有严格的界限,北宋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11.(2009年黑龙江双鸭山一中)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封建社会的商人通过经商发家后,不是把经商所得的利润作为资本再投入商品生产中,而是用来买田置地,大兴土木,使得工商业领域的发展规模因资金流失而无法扩大再生产。

12.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展示出一件古代瓷器,如下图:

你判断此瓷器最早可能出现于什么时期()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

五彩花鸟纹花盆

解答些题注意图中瓷器叫“五彩花鸟纹花盆”,这一制造技术产生的朝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故选C。

13.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

“年年逐利复习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应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诗中反映了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也反映了其原因,即农民“税多长辛苦”。

故选C。

1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陕西民间剪纸河北民间剪纸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两幅剪纸展现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这正是我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写照,故选A。

15.(2009年镇江模拟)清代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是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思

D.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点历史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材料中的“海禁”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故B项是正确的;

C项正确分析了清朝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

D项正确反映了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清初的“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国人同海外的交往,而不是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