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0495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Word格式.docx

教材先介绍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要素来确定区域农业发展大方向,再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为契子,自然地引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布局与生产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标题:

地理条件,主要从三个方面:

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1.气候条件:

首先介绍了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接着通过分析“图4.1东北位置图”和“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知识点的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读图析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并启发学生从降水、气温、热量等要素去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

2.地形、土壤条件:

教材先介绍了不同地形的农业发展方向,再以“图4.3东北地区地形”图说明了东北的地形结构,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东北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

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社会、经济条件:

教材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市场、交通、人口、发展历史等方面分析了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活动”内容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东北地理条件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

通过学生对“活动”问题的讨论、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标题:

农业布局特点,从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因素分析了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并以此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4.4和图4.5,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东北地区南北和东西降水、气温差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综合、比较三大农业区域的生产特点。

活动1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通过学生活动,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并认识到科技条件的发展可以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活动3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发现东北乃至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第三标题: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黑龙江拥有的土地面积、机械数量等说明东北农业生产的特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用图4.10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初步区域化专业化的形成。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适当介绍美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农业机械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认识,从而了解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增强国情教育。

第四标题:

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分析,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求。

激起学生对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探究欲望,为讲述东北三大农业区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活动”内容的设计围绕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生产环节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分析其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以及生产的特点、不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⑵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⑶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可持续发展。

2.难点:

⑴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⑵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⑶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⑷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知识结构

五、课时安排:

共3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述法、例举法、探究法、对比法、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选用十六大会议关于农业的讲话,让学生感性认识国家对农业

问题的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介绍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油料作物基地、糖料作物基地、农业出口区等,在地图上认知空间位置,这样取得更深刻的印象。

[过度]

从图中找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平原,并分析该区域为什么建国后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该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条件是什么?

阅读P66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板书]一、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板书]1.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这部分结合地理必修1农业区位选择的部分内容,引起学生

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板书]2.确定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平原区:

耕作业

草原区:

畜牧业

山区:

林业

[板书]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人们利用丘陵地形,发展果园经济,多种经营;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有利条件,发展基塘生态农业为例加以说明。

了解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一般步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板书]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承转]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板书]㈠东北地区的范围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河流及山脉。

[板书]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板书]1.气候条件

[学生分析比较]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图4.2)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学生探究]P67思考3分析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影响,既是优势──低温冷害,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也是劣势──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

[板书]2.地形、土壤---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学生思考并填表]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板书]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比较]

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我们可知,东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能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第二课时

[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

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

[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

[学生思考]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

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

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2.年平均气温从南往北递减,南部是6℃—8℃中部是2℃—6℃,北部小于2℃。

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这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多媒体播放图4.5,并结合图表4.3思考]

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

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学生讨论并回答]

[老师总结归纳]

1.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2.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过渡、承转]

从刚才的学习可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板书)二、农业布局特点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内容P69第一、二、三自然段,完成下表: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请两名同学代表小组在黑板上做,看谁做得最好,其余同学同桌讨论完成)

[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递减,春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往北递增,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兴安落叶松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它是最喜光又最耐寒的树种。

东北地区西部有着良好的牧业条件,并由此成为我国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区。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林业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下表:

(下表为已完成表格,电脑显示该表)

(由另两组各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同桌讨论完成)

2.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和地区分布以及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水稻喜温、喜湿、喜肥,受水分条件限制。

东北水稻种植较多的地区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即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指图,力求让学生有地理空间概念)。

由于东北地区无霜期较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