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9646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游戏论Word格式.docx

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

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

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

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6、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

①内部控制;

②内部真实;

③内部动机。

7、克拉斯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

①灵活性:

指游戏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变性;

②肯定的情感:

指游戏者的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笑容是这种肯定的情感的标志;

③虚构性:

指游戏总带有想象的因素;

④内部动机:

指游戏不受外部规则和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的,玩即目的。

8、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①内部动机;

②对手段的注意;

③我能拿他做什么事;

④想象或虚构;

⑤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游戏之外;

⑥游戏者积极参与。

9、鲁宾认为在那些特定情境下才能够使游戏发生?

10、①游戏者熟悉的环境;

②儿童能够自由选择;

③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少;

④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

⑤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

10、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2)动作;

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把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岁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的和虚幻性的角色。

(4)言语:

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大致有以下三种:

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5)材料

11、游戏性体验:

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产生对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一般认为,游戏体验分以下几种:

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幽默感、驱力愉快。

12、一般认为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必须符合的特征:

①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②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③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④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以游戏以外的惩罚

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1、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游戏。

2、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①无所用心的行为和偶然的行为;

②袖手旁观的行为;

③单独的游戏;

④平衡的游戏;

⑤联合游戏;

⑥合作游戏。

3、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

①机能游戏;

②想象游戏;

③接受游戏;

④制作游戏。

4、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

①动作性游戏;

②探索性游戏;

③表现性游戏;

④建构性游戏;

⑤角色扮演性游戏。

5、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而进行的分类:

①角色游戏;

②结构游戏;

③表演游戏;

④智力游戏;

⑤体育游戏;

⑥音乐游戏;

⑦娱乐游戏。

6、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

①创造性游戏;

②有规则游戏。

7、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

①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使目的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

②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和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8、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阶段:

9、①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

②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

③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

10、象征性游戏发展的标志:

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11、以社会性为主线地学前游戏的发展:

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

12、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游戏内容的发展:

在婴儿时期表现为简单的动作的重复和练习;

在三岁后都出现了较明确的游戏主题。

②游戏形式的发展:

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移、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1、马斯洛的儿童的基本需要三层次九方面: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这一需要包括基本生存需要、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认知水平的需要、包括理解环境的需要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其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

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性自我发展的需要。

包括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的需要。

2、游戏能满足儿童哪些需要?

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③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④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3、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②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

③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

④游戏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又保证的儿童的身体健康。

4、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与创造性;

②游戏和发散性思维;

③游戏与问题解决;

④不同的游戏与不同的问题的解决。

5、游戏从那几个方面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①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②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③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④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⑤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6、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心理特征。

①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②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③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④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⑤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7、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②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③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④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体现在那方面第一个方面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所需要,另一方面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

1、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玩具及材料、场地:

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游戏场地的地点(户内和户外)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户外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的影响、游戏的时间。

2、母子早期关系对学前游戏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影响?

①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母子与子的相互作用活动中,孕育着以后社会性游戏的雏形;

②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③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他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④对儿童游戏尤其是儿童早期的游戏,母亲充当着三个重要的角色,即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

3、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4、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素: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1、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①教学和游戏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概念。

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联系的,表明这两者不是截然而立的,他们都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

教学与游戏又是各自独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亦不能混为一谈。

②教学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是老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

③教学更多的强调“目的¡

±

、“计划”、“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而后者更多的强调“兴趣”、¡

“表现”、“过程”,强调的是幼儿自主的活动。

两者的规范不一样,本质的规定性方面也不一样。

但二者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所以教学和游戏既是密不可分的,又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2、幼儿园游戏实施的教育性原则是什么?

①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②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目的的教育性;

③在游戏组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置、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④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3、实施主体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①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②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③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④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⑤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第六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

1、创设学前游戏的环境和条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

②选择和提供适宜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儿童感到温和、安全、愉快;

④增进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

2、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①促进儿童的发展;

②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③保证儿童安全。

3、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下列标准:

①具有教育性;

②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③符合艺术要求;

④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⑤经济适用;

⑥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4、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