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376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1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导论.pptx

区域经济学导论1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6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年。

7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

商务出版社,2003年。

9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参考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进展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第四节新区域经济观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所谓区位(location),是一个空间位置,即二维或者三维空间坐标,是某一主体或者事物所占据的场所。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单位区位单位,是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构成部分。

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根据研究的层次不一致,区位单位的具体内涵也不相同。

比如,城市、农村;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工厂、学校;大楼、公司的业务部门等。

区域经济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区位单位的空间配置问题,这也是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

如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一致,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一致。

埃德加M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要紧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

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

它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它处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者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

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生产与生活方面的需求。

3输入的投入:

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西气东输等。

4外部需求:

能够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向外部销售产品。

(四)区位决策区位决策也即决策主体(又称区位决策单位)的区位选择过程。

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一致,其区位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术、资源约束不一致。

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与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决策。

二、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上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者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区域是一个空间范围,由于区域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才产生了区域经济问题,否则就没有区域经济问题而言了。

(二)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同时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定给果。

通常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比,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

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这是一切活动的归宿。

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动态的,小城市能够进展成为大中城市,农村也能够进展成为工业区等。

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淌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淌性。

经济区域系统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是指构成经济区域系统的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的、均匀的,这就导致经济单元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互补、重组的协作及势差的动态作用。

非线性是指经济区域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性与与之有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一方面指经济区域系统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与信息,同时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指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三、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有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经济区域比较注重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进展条件的类似性;二是进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三是经济结构的开放性;四是经济联系的合理性。

区域经济比较注重如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区域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与系统性。

5、权益性。

6、社会性。

顾朝林认为区域经济其内容要紧包含:

经济地带与经济区划分;形成区域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劳动资料;区域可扩大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国民经济进展的地域比例;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进展过程;新区经济开发战略;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固增长;区域国民经济综合体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科技进步对生产布局与劳动地域分工体系的影响等。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进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一致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务必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具体将有下列几个方面:

1、有利于对各类不一致类型区域的认识与熟悉;2、有利于指导人们对自然资源正确的开发利用;3、有利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4、有利于正确选择经济进展道路,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结构与布局;5、有利于区域可持续进展。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关于区域经济进展差异形成机制,即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化进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经济进展的静态研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此外,还有区域经济进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进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等。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地域分工是社会经济进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

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由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由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禀赋论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进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进展理论1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进展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与“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进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进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

扩散效应:

指发达区域或者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进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与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与产品,输出资本技术与设备,帮助它们进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回波效应:

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与资本,发达区域或者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与边缘区域吸入要素与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与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

(2)区域经济进展梯度转移理论。

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类工业产品都处在不一致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进展中务必经历创新、进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同时在不一致阶段,将有兴旺部门转为停止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

(3)增长极理论“增长极”这一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首次提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JBBondvil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Herchman)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进展的两种影响:

“极化效应”(polarizedeffeet)与“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

增长及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进展只是一种理想,在县始终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者数个“增长中心”及增长及逐步向其他部门或者地区传导。

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进展。

极化效应:

根据迈达尔理论,任何一个区域,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进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进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地积存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进展制造条件。

这时,即使原先赖以进展的优势已经消失,它仍能够向前进展。

因此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则越来越困难。

涓滴效应:

指在经济进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者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进展起来的群体或者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者地区,带动其进展与富裕。

2有的时候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进展理论要紧是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根据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在一国或者者一个区域的经济进展早期阶段,区域间增长差异将会扩大,由此存在区域不均衡增长;在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进展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固;在第三阶段,即成熟阶段,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缩小,由此趋向于平衡进展。

(三)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是即商品与劳务产出规模的扩大或者在一定时期内人均实际产出的提高情况。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或者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表示。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进展

(一)区域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渊源及实践1、二次大战往常(早期的进展)1早在19世纪,殖民地的贫困落后问题,特别是富裕的国家也存在一些贫困落后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但要紧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如何加以救济。

2真正受到关注的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中,一些本来经济繁荣或者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英国的北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与苏格兰地区,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等陷入了结构性经济危机、萧条,到30年代更加严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

2、二战以后至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进展的时期。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1958年在经济进展艾萨尔德于1960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3、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与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从1962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类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进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并以9大城市或者城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英国于1945年制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二)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渊源及实践1、古典区位论

(1)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杜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区位论(J.H.Thunen),农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2)1909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的工业区位论(A.Weber),论工业的区位。

(3)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的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W.Christaller),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4)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A.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论(实际上是工业区位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