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561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1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措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强制性条文》02-f9(施工安全)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6)《武汉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实施手册》

2模板支撑体系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武汉万科模板及支撑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要求(适用于普通住宅工程):

1

结构支撑体系统一采用钢管扣件脚手架支撑体系(或大模体系、腕扣脚手架支撑体系等更高要求支撑体系),顶部统一设置可调支撑,严禁使用扣件加固作为竖向荷载主要受力支撑构件;

柱、墙、平板模板次梁统一使用方钢管(规格40*60*1.8);

平板支撑的主梁需采用定型钢梁或两根方钢管拼接使用;

梁底、梁侧采用50*100木方做为龙骨加固;

框架梁加固必修采用专用夹具对拉进行加固,间距不大于800mm,严禁使用步步紧等简易加固措施。

平板方钢管、顶部可调支撑梁加固夹对拉钢管扣件、顶托支撑体系

板支撑主梁错误禁用扣件加固作为竖向荷载主要受力支撑构件禁用的步步紧

2

主体结构模板要求使用竹胶合模板(1200×

2400×

15mm),柱、墙模板拼接采用双面胶进行封闭,平板模板拼缝需用50mm胶带对拼缝封闭。

竹胶合模板(1200×

15mm)拆模后顶部效果剪力墙模板拼接

3

模板工程施工前必需仔细分析结构施工图纸,制定支撑体系搭设及模板配模方案,报项目部审批后实施。

结构施工前现场必须先做模板支撑体系、模板施工样板,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实施,模板必须进行编号管理、周转使用。

严禁电据等大型机械在结构作业楼层施工。

模板支撑体系样板

4

钢管立柱底部应设置垫木和底座。

以扩大受力面,当底层支撑体系搭设时需严格控制基底回填夯实等加固措施确保不会下沉,需上报专项支撑方案经审批后实施。

5

钢管支撑立杆纵横间距均应满足梁立杆间距≤900mm(指梁两侧立杆间距)、平板立杆间距≤1100mm(同时满足方案及计算书要求),扫地杆距地200mm处设置、大横杆步距≤1200mm,梁底必须设置大横杆严禁梁底小横杆直接固定在立杆上进行支撑。

(满足水平杆3道设置:

其中扫地杆、1400mm处大横杆必需纵横连通、第三道为梁底纵向大横杆)。

在立柱底距地面20公分高处,1400mm处大横杆、梁底大横杆

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下横上的程序

设置扫地杆、1400mm处大横杆

6

所有纵向、横向水平杆在同一步内必需连成整体以确保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严禁出现梁、板脚手架断开设置现象。

粱、板支撑架断开       缺一道大横杆支撑未成体系、整体性差

7

所有框架梁处每2跨(约10m)、四周边跨处需设置剪刀撑,以保证支架的稳定性,剪刀撑杆件底端应与地面顶紧、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斜角宜在45~60度范围内;

建筑四角处需设置八字斜撑。

剪刀撑必需保证有不少于3个扣件与支架可靠连接。

8

梁、柱、剪力墙处立杆离柱边、剪力墙边间距300mm内设置以满足模板加固间距要求,如梁支撑立杆间距导致梁底小横杆跨度过大,应在梁下每间距2m加设支撑防止因小横杆跨度过大跨度过大而变形(用于部分梁截面尺寸较大时)。

9

支架立杆应竖直设置,2m高度允许偏差控制在15mm范围内。

顶部可调支托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毫米,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毫米,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严禁将顶托在支架底部使用。

可调U型顶托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毫米

上下同心

10

所有使用钢管、扣件必需为检验合格产品,以确保安全,严禁将外径不同的钢管进行混用。

11

剪力墙墙、较大截面的柱(大于600*600)抱箍按5道箍的要求进行加固,地面起200设置第一道,中间间距不大于500,第五道柱箍需紧贴梁底设置,当梁高大于800mm时梁中需增加对拉螺杆进行加固;

剪力墙、短肢墙及较大截面柱需采用对拉螺杆进行加固,对拉螺栓竖向间距不大于500mm,水平间距不大于500mm(同时满足方案及计算书要求)。

剪力墙加固对拉、斜撑、根部顶撑大截面柱加固

柱箍设置平直规范

12

柱、墙方钢间距≤250,梁板方钢管间距≤300(同时满足方案及计算书要求),严禁方钢管、木方混用。

主梁、次梁及其间距禁止方钢管、木方混用禁止尺寸不一木方混用

13

梁脚手架沿梁底标高处必需设置纵向大横杆,梁底支撑用小横杆需搁置于大横杆上,并用扣件加固,严禁将小横杆直接用扣件、铁丝等固定于立杆上作为竖向荷载受力支撑构件;

梁底模在梁两端处需采用扣件在小横杆上限位固定。

梁底设置纵向大横杆小横杆设置梁底模在梁两端处需采用扣件在小横杆上限位固定。

严禁将小横杆直接用定于立杆上作为竖向荷载受力支撑构件

14

梁底模支撑用小横杆间距应满足≤600mm,且距梁端200mm范围内必需设置小横杆。

梁端200mm范围内必需设置小横杆

15

边梁侧模要求采用钢管加固,斜撑钢管需固定在边梁底部支持的小横杆上,小横杆出梁边长度大于800,需保证斜撑角度在45~60度范围内。

严禁利用外脚手架进行边梁支撑加固和使用、铁丝对拉、木方、模板等进行加固。

16

梁板阴角、剪力墙阴角处需设置木枋加固,确保几何尺寸和防止漏浆。

模板板缝原则上应尽量与模板次梁方钢管方向垂直(可有效控制高低缝、其坎现象),对与模板次梁方钢管方向一致的板缝处需增加小条模板、小木方进行加强处理,便于模板加钉固定和防止其坎、漏浆等;

板模板支撑次梁方钢管应尽量伸至梁边。

模板拼缝增加小木条梁阴角木方、次梁方钢管应尽量伸至梁边

剪力墙阴角木方、板缝增加小木条

17

为了便于平板模板加固,模板接缝处底部可采用小木方做为加固点,该处的小木方必需进行加工确保与方钢管同高(或高度小于方钢管高度),严禁使用未进行精加工的木方临时代用。

板缝钉钉处木方尺寸需严格控制

18

模板拼缝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并采用需用50mm胶带对拼缝封闭等防治漏浆措施。

19

墙柱模板支撑前应根据放线定位在楼面面加钉限位木条,模板施工完成后需在墙砖模根部处采用水泥砂浆封堵,防止漏浆、烂根。

20

预留洞口支撑应结合洞口安全封堵同时进行,底部加设短木方,洞口顶部采用模板封闭,该预留洞施工前不允许拆除,减少洞口封堵工作。

预留洞口封堵模板支撑时一次到位

21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内进行清扫并浇水湿润,可有效减小模板拼缝。

22

对剪力墙门洞、结构洞口等模板加固需采用可调支撑进行内支撑进行加固;

(混凝土浇筑时需控制两边混凝土浇筑高度同步)

23

混凝土导墙模板加固统一采用定型夹具进行加固,梁边即转角处200mm出设置第一道、中间夹具的间距不大于800mm;

24

构造柱支模加固要求采用对拉螺杆进行加固,顶部支模设置进料口,混凝土成型后再将进料口处多余混凝土凿除。

25

交接验收要求:

木方模板材料进场后项目部需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进行材料规格、几何尺寸等进行验收。

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退场。

各项目必需现场配备压刨机,对进场方木进行精加工,减小几何尺寸偏差。

支撑架搭设完毕,项目部需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进行支撑体系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进行模板铺设施工。

通线检查支架顶部标高、水平度,扣件紧固度,扫地杆、大横杆、小横杆、剪刀撑、斜撑搭设、稳固度是否符合要求。

扣件拧紧力矩值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0N.m。

模板工程施工完成需对每块板标高进行全数检查、整改,验收合格后进行钢筋工程施工

泵送混凝土输送管固定必须单独搭设严禁直接使用模板支撑架进行加固;

各项目推广使用布料机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减少混凝土浇筑时对模板支撑体系、钢筋工程的破坏,混凝土浇筑时必需有专人进行照模,查看模板支撑情况,进行加固处理。

3模板工程技术措施

3.1模板工程施工前的准备

3.1.1模板工程施工的技术准备

模板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专项施工方案及计算书,经过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总监工程师签字后,方可实施。

施工荷载不得超过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要求,严禁集中超载堆料。

高大模板施工,施工单位应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并严格按照审查后的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高大模板:

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主体结构概况及工程特点,主要包括结构类型、层高、主要构件尺寸、混凝土标号等。

(2)施工部署:

施工顺序、施工缝的设置、施工准备。

(3)模板体系选型,包括各个部位的采用的模板类型以及支撑方式。

(4)模板的施工:

模板施工的质量目标、支撑体系的选择与设计、模板的安装与拆除顺序、控制要点及方法、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观察与维护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5)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要求、保证措施

(6)安全及文明施工

(7)模板设计计算书

2.1.2模板工程材料准备

(1)模板采用不小于15mm厚竹胶合模板,柱、剪力墙龙骨、平板模板次梁统一使用方钢管(规格40*60*1.8)梁龙骨采用木枋采用截面尺寸为50mm×

100mm。

(2)模板支撑体系采用钢管脚手架、顶托支撑体系,钢管采用直径Φ48mm,壁厚为3.5mm的焊管。

(3)堆放模板、木枋的场地为现浇混凝土地坪,设置排水坡度。

模板、木枋堆放的底部应垫高50mm,防止模板、木枋泡水。

模板、木枋堆码应平整,防止变形。

模板叠放高度不应大于1.6m,大模板存放必须有防倾倒措施。

2.1.3技术交底

模板工程施工前,必须先实施模板及其支撑体系施工样板,班组进出前施工单位必须对照施工样板进行现场交底,并要求班组进行样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实施。

施工单位技术交底分三级:

项目经理、项目技术员向项目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施工方案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项目工长向施工班组长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班组长向操作工人进行分部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即现场交底照片在监理单位处存档。

3.2模板体系的选型

(1)矩形柱模板

柱模板采用竹胶合板δ≥15mm作面板,40×

60方钢管作龙骨,龙骨间距为250;

采用对拉螺杆加钢管抱箍加固,要保证接缝垂直、尺寸吻合。

在2.8m层高条件下,柱截面小于600*600mm时可设置四道钢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