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谈论生态文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明?
从广义来说,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包括在文明中。
因而,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
但从狭义来说,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即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道德两个方面。
②谈论文明问题,必然要厘清文明的划分和发展走向等问题。
从理论逻辑看,文明
以划分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五个文明。
这样,生态文明似乎是五个文明中的一种、一个部分、一个维度。
诚然,这种划分法已经给予生态文明以重要地位,相对于“三分法”(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
但从历史逻辑看,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还应该再提高——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分为: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这样,生态文明就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种新类型、一种新形态。
③在原始文明时期(远古时代),神话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神化;
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恐惧敬畏,崇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文化,即混沌的原始文化。
在农业文明时期(古代社会),有机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人化;
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依附顺从,崇尚人与自然自觉亲和的人文文化,即经验的农业文化。
在工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社会),征服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物化;
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利用,崇尚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科技文化,即理性的工业文化。
工业文明实质上就是科技文明。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是: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问题逐漸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紛纷探讨生态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寻找解决途径;
进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既有社会制度、科技应用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观念方面的原因。
但我们认为,其深层原因在于:
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以及背后的征服论自然观。
就是说,生态危机作为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引起的,而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又是征服论自然观导致的;
或者可以说,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模式或科技文明模式的危机,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⑤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为人对自然的支配、控制、改造、利用应该有一个限度,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自然的伙伴、朋友。
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
(摘编自王风才《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三分法”划分人类文明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文明之中。
B.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划分文明的办法,不如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划分文明的办法更为先进。
C生态文明为人重视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密切关系。
D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层原因是征服论自然观而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论及文明类别划分及文明发展走向等内容,为后文论述如何走向生态文明奠定了立论基础。
B.第③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按照文明的发展顺序,具体阐述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特点。
C.文章引用恩格斯的话来警示人类,人只有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走向生态文明。
D.全文论述严谨,逐层推进,有理论高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人类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具体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神化到人化再到物化,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征服论自然观占支配地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由自觉亲和走向分裂对立,引起生态危机。
C.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的危机,只要解决文化危机,人类就能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D.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喜壶
钟祥荣
“酒壶一端,好事串串,酒壶一开,全家团团,美酒一倒,好运到到,美酒一饮,新人亲亲……”吉祥话一说开,参加婚宴的宾客喜笑颜开,遂开怀畅饮。
这是始兴小城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一个婚宴传统,就是由本家族选出一位儿孙满堂、高寿健康的老人家,为结婚的新人倒出第一杯酒,说上几句吉祥话,祝福断人早生贵子、幸福美满。
用来装第一壶酒的锡壶,一定要由娘家人购置,选个黄道吉日送至婆家,人们尊称为“喜壶”。
喜壶出自始兴上围街沈家,沈家祖上从江西南康迁来,历经五代专以做锡壶为生,始兴人私下询问男女青年谈婚论嫁进展情况,忍总要调侃式来一句:
你们俩也该尿到一壶去了吧,还不快去老沈家领喜壶?
老沈家的锡壶成了男女成婚标志性物件。
小城上围街转角处,一块老式的木制招牌上书四个字“沈家喜壶”,店面三十多平方米,摆满了制壶的家伙件,一个老式的大火炉占据了店面的一大半,老两口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一个一个配件走足程序,从溶锡、调锡、兑锡到弯锡、合锡、磨锡,全是老俩口手工制作。
老沈家的喜壶造型别致,肚大益小,龙风双耳,尤其是底座明暗两条金丝线若隐若现,此镶嵌技术是沈家拿手绝活,深浅度拿捏到位,线条流畅,延伸到边到角,这是最后一套箍壶程序,由老沈头亲手在自家后院秘密完成,传男不传女,老婆子一辈子也没看破,也没资格看。
如今老沈头额头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虽然身子骨还算结实,可有件心事一直解不开,就是传承人的问题。
老沈头的儿子小沈十多年前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现在石湾从事陶瓷行业,已经成为略有名气的陶艺大师。
小沈留一头长发,近四十的人了还未婚,对老沈的家庭式作坊看不上眼,根本不想回到小城继承祖业,几次回来过春节,都提出要改造家庭作坊经营方式,要引进现代技术,注册商标,授权厂家进行限量生产,老沈头听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上个月小城锡壶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类项目,上级拨付一笔资金下来,县里刚好在闹市地段开设工艺品一条街,专门预备了一间宽敞的门店,开办现场锡壶制作实体店,老沈头在那边呆了半个月就离开了,人来人往的,总觉得自己像一只动物因里的老猴子,真不知实体店哪个部位是不是安置了摄像头,这祖传手艺可不要被人窃走哇。
小城虽小,但一年四季喜事不断,老沈头手头总是活计不断的。
不久,老沈头发现人们很少上他的店里购置锡壶了,渐渐的没人来了。
原来工艺品一条街上新开一家喜壶专卖店,名叫“明哥喜壶”,货架上的喜壶通体铮亮,底部一圈呈金色光泽,看相蛮好,制作精致,一跃成为当地婚宴上的头牌用壶。
老沈头心有不甘,私下托人买了一把回家研究,不看不要紧,一看惊出一身汗来。
发现明哥喜壶不但解决了壶耳把下方起麻点的难题,甚至连自己镶嵌明暗金属线的工艺也模仿得百分之百神似,自然流畅,壶身与线条融为一体,技艺更是胜出一筹。
老沈头赶忙去质检局和工商局报了案,不料人家置之不理,根本没有回音,老沈头急得团团转。
过了一个月,小沈从石湾回来了,满脸的喜气,告诉他爹一个天大的秘密,他在陶瓷实验室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破解了老沈头后院的所有秘密,并注册了专利,他就是“明哥喜壶”的幕后老板。
老沈头长叹一声:
日防夜防,家人难防。
转念一想却又十分得意。
不过老沈头并没有把这说给儿子。
(摘自2018年第1期《小说林》)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叙写传统民俗中的婚宴吉祥话及其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为引出下文“喜壶”做了铺垫。
B.“喜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沈家喜壶”到“明哥喜壶”,巧妙展示出小沈对老沈的传统锡壶制造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C.小说围绕沈家喜壶传承问题展开,儿子看不起家庭式作坊,也不想回城;
而老沈不同意儿子的改进意见,情节据此渐次展开。
D.小说的结局出现在老沈头不甘心别人的壶比自己的好,但研究后吃了一惊——别人在仿造;
慌忙去报了案,却又石沉大海。
5.请简要分析“老沈”这一人物形象。
(6分)
6.小说结尾“他就是‘明哥喜壶’的幕后老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简析其合理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
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
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
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
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中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
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
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
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
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
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
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
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
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
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