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469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刘全坤第二版课后答案文档格式.docx

答:

①多晶体塑性变形体现了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

②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还体现出晶粒间变形的相互协调性。

③多晶体变形的另一个特点还表现出变形的不均匀性。

④多晶体的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界越多,塑性变形的抗力大,金属的强度高。

金属的塑性越好。

4.晶粒大小对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有何影响?

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界越多,塑性变形的抗力大,金属的强度高。

5.合金的塑性变形有何特点?

合金组织有单相固溶体合金、两相或多相合金两大类,它们的塑性变形的特点不相同。

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是滑移和孪生,变形时主要受固溶强化作用,

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的特点:

多相合金除基体相外,还有其它相存在,呈两相或多相合金,合金的塑性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相的数量、形状、大小和分布的形态。

但从变形的机理来说,仍然是滑移和孪生。

根据第二相又分为聚合型和弥散型,第二相粒子的尺寸与基体相晶粒尺寸属于同一数量级时,称为聚合型两相合金,只有当第二相为较强相时,才能对合金起到强化作用,当发生塑性变形时,首先在较弱的相中发生。

当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时,称为弥散型两相合金,这种弥散型粒子能阻碍位错的运动,对金属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粒子越细,弥散分布越均匀,强化的效果越好。

6.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晶粒内部出现滑移带和孪生带;

晶粒的形状发生变化:

随变形程度的增加,等轴晶沿变形方向逐步伸长,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组织成纤维状;

晶粒的位向发生改变:

晶粒在变形的同时,也发生转动,从而使得各晶粒的取向逐渐趋于一致(择优取向),从而形成变形织构。

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塑性变形改变了金属内部的组织结构,因而改变了金属的力学性能。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和韧性相应下降。

即产生了加工硬化。

7.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

它对金属的塑性和塑性加工有何影响?

加工硬化:

在常温状态下,金属的流动应力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为了使变形继续下去,就需要增加变形外力或变形功。

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塑性变形引起位错密度增大,导致位错之间交互作用增强,大量形成缠结、不动位错等障碍,形成高密度的“位错林”,使其余位错运动阻力增大,于是塑性变形抗力提高。

8.什么是动态回复?

动态回复对金属热塑性变形的主要软化机制是什么?

动态回复是层错能高的金属热变形过程中唯一的软化机制。

对于层错能高的金属,变形位错的交滑移和攀移比较容易进行,位错容易在滑移面间转移,使异号位错互相抵消,其结果是位错密度下降,畸变能降低,达不到动态再结晶所需的能量水平。

9.什么是动态再结晶?

影响动态再结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热塑性变形过程中,层错能低的金属在变形量很大时,当加热升温时,原子具有相当的扩散能力,变形后的金属自发地向低自由能状态转变,称为动态再结晶。

影响动态再结晶的主要因素有:

金属的层错能高低,晶界迁移的难易程度有关。

10.什么是扩散性蠕变?

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扩散蠕变是在应力场作用下,由空位的定向移动引起的。

它的作用机理是在一定温度下,晶体中总存在一定数量的空位。

显然,空位旁边的原子容易跳入空位,相应地在原子占据的结点上出现新的空位,相当于空位朝原子迁移的相反方向迁移。

在应力场作用下,受拉应力的晶界的空位浓度高于其它部位的晶界,由于各部位空位的化学势能差,而引起空位的定向转移,即空位从垂直于拉应力的晶界析出,而被平行于拉应力的晶界所吸收。

11.钢锭经热加工变形后的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

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

①改善晶粒组织②锻合内部缺陷③形成纤维状组织④.改善碳化物和夹杂物分布⑤改善偏析。

 

12.杂质元素和合金元素对钢的塑性有何影响?

答:

杂质元素,如P、S、N、H、O等,合金元素Si、Mn、Cr、Ni、W、Mo、V、Ti等。

对金属塑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碳碳对碳钢性能的影响最大。

碳能固溶于铁,形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它们具有良好的塑性。

当铁中的碳含量超过其溶碳能力时,多余的碳便以渗碳体Fe3C形式出现,它具有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几乎为零。

②磷 磷是钢中的有害杂质,在钢中有很大的溶解度,易溶于铁素体,使钢的塑性降低,在低温时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冷脆性。

此外,磷具有极大的偏析倾向,能促使奥氏体晶粒长大。

③硫硫是钢中的有害物质,主要与铁形成FeS,FeS与铁形成易熔共晶体Fe-FeS,产生“热脆”现象。

④氮氮在钢中主要以氮化物Fe4N形式存在。

在300oC左右加工,会出现所谓的“蓝脆”现象。

⑤氢、氧氧在钢中溶解度很小,主要以Fe3O4、Al2O3和SiO2等夹杂物出现,降低钢的塑性;

Fe3O4还与FeS形成易熔共晶体,分布于晶界处,造成钢的热脆性。

钢中溶氢,会使钢的塑性、韧性下降,造成所谓“氢脆”。

⑥锰作用之一是显著提高铁素体强度;

作用之二是脱硫,锰与硫化合生成MnS,以消除FeS的热脆现象。

⑦锡、铋、铅、锑、砷这几种低熔点合金元素在钢中的溶解度很低,它们在钢中以纯金属相存在于晶界,易造成钢的热脆性。

⑧稀土元素钢中加入少量稀土元素可以改善钢的塑性,但加入过量的稀土元素会在晶界处析出,反而会降低塑性。

13.组织状态、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对金属塑性有何影响?

组织状态状态对金属塑性的影响:

当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一定时,组织状态的不同,对金属的塑性有很大影响。

⑴晶格类型的影响,面心立方(滑移系12个)的金属塑性最好;

体心立方晶格(滑移系12个)塑性次之,密排六方晶格的金属塑性更差。

⑵晶粒度的影响,晶粒度越小,塑性越高,晶粒度均匀的塑性好,晶粒大小相差悬殊的多晶体,各晶粒间的变形难易程度不同,造成变形和应力分布不均匀,所以塑性降低。

⑶相组成的影响,当合金元素以单相固溶体形式存在时,金属的塑性较高;

当合金元素以过剩相存在时,塑性较低。

⑷铸造组成的影响,铸造组织具有粗大的柱状晶粒,具有偏析、夹杂、气泡、疏松等缺陷,因而塑性较差。

变形温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

对大多少金属而言,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升高,塑性增加。

但是这种增加并不是线性的,在加热的某些温度区间,由于相态或晶界状态的变化而出现脆性区,使金属的塑性降低。

(蓝脆区和热脆区)

应变速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

应变速率可以理解成变形速度,提高应变速率,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回复或再结晶,对金属的软化过程不能充分体现,使金属塑性降低。

但提高应变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使金属温度升高,温度效应增加,温度的升高可以促使变形过程中的位错重新调整,有利于金属塑性提高;

提高应变速率可以降低摩擦因数,从而降低金属的的流动阻力,改善金属的充填性。

而且,在非常高的应变速率下(如爆炸成形)对塑性较差的难成形金属的塑性加工是有利的。

14.化学成分、组织状态、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有何影响?

化学成分:

对于纯金属,纯度越高,变形抗力越小。

对于合金,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的原子与基体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合金原子在基体原子中的分布等有关。

合金元素引起基体点阵畸变程度越大,金属的变形抗力也越大。

组织状态:

退火状态下,金属和合金的变形抗力会大大降低。

组织结构的变化,例如发生相变时,变形抗力也发生变化。

一般地说,硬而脆的第二相在基体相晶粒内呈颗粒状弥散分布时,合金的变形抗力就高;

且第二相越细,分布越均匀,数量越多,变形抗力就越大。

金属和合金的晶粒越细,同一体积内的晶界越多,在室温下由于晶界强度高于晶内,所以变形抗力就高。

变形温度:

变形抗力一般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变形程度:

变形程度的增加,只要回复和再结晶过程来不及进行,必然会产生加工硬化,使继续变形发生困难,因而变形抗力增加。

但当变形程度较高时,随着变形程度的进一步增加,变形抗力的增加变得比较缓慢,因为这时晶格畸变能增加,促进了回复与再结晶过程的进行,以及变形热效应的作用加强。

15.应力状态对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有何影响?

塑性: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应力状态不同对塑性的影响也不同:

主应力图中压应力个数越多,数值越大,则金属的塑性越高;

拉应力个数越多,数值越大,则金属的塑性就越低。

这是由于拉应力促进晶间变形,加速晶界破坏,而压应力阻止或减小晶间变形;

另外,三向压应力有利于抑制或消除晶体中由于塑性变形而引起的各种微观破坏,而拉应力则相反,它使各种破坏发展,扩大。

变形抗力: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产生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变形抗力,一般用接触面上平均单位面积变形力表示

应力状态不同,变形抗力不同。

如挤压时金属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拉拔时金属处于一向受拉二向受压的应力状态。

挤压时的变形抗力远比拉拔时变形抗力大。

16.什么是金属的超塑性?

超塑性变形有什么特征?

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一定的化学成分、特定的显微组织、特定的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等,金属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塑性状态,即所谓超常的塑性变形。

超塑性效应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大伸长率、无缩颈、低流动应力、对应变速率的敏感性、易成形。

17.解释超塑性变形的机理。

超塑性变形行为是很复杂的,变形机理也还处在研究探索之中。

目前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晶界滑移的作用;

②扩散蠕变的作用;

③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的作用。

14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张量?

张量有什么性质?

张量:

由若干个当坐标系改变时满足转换关系的分量组成的集合,称为张量,需要用空间坐标系中的三个矢量,即9个分量才能完整地表示。

它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的坐标系中分量之间可以用一定的线性关系来换算。

基本性质:

1)张量不变量张量的分量一定可以组成某些函数

,这些函数值与坐标轴无关,它不随坐标而改变,这样的函数,叫做张量不变量。

二阶张量存在三个独立的不变量。

2)张量可以叠加和分解几个同阶张量各对应的分量之和或差定义为另一个同阶张量。

两个相同的张量之差定义为零张量。

3)张量可分为对称张量、非对称张量、反对称张量若张量具有性质

,就叫对称张量;

若张量具有性质

,且当i=j时对应的分量为0,则叫反对称张量;

如果张量

,就叫非对称张量。

任意非对称张量可以分解为一个对称张量和一个反对称张量。

4)二阶对称张量存在三个主轴和三个主值如果以主轴为坐标轴,则两个下角标不同的分量均为零,只留下两个下角标相同的三个分量,叫作主值。

2.如何表示任意斜微分面上的应力?

若过一点的三个互相垂直的微分面上的九个应力分量已知,则借助静力平衡条件,该点任意方向上的应力分量可以确定。

如图14-1所示,设过Q点任一斜切面的法线N与三个坐标轴的方向余弦为l,m,n,

图14-1任意斜切微分面上的应力

l=cos(N,x);

m=cos(N,y);

n=cos(N,z)。

若斜微分面ABC的面积为dF,微分面OBC(x面)、OCA(y面)、OAB(z面)的微分面积分别为dFx、dFy、dFz,则各微分面之间的关系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