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098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信息中心文档格式.docx

1、第一阶段:

1965-1973年,出口导向战略推动新加坡进入中等收入国家。

新加坡19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1946年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1959年自治,1963年与马来西亚合并,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

殖民地时期,新加坡主要依赖转口贸易。

自治之后,英国资金和大量商人撤离,转口贸易急剧减退,失业率高达14%。

随后,政府投入巨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民间资本发展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工业创造条件。

这一时期的制造业产品主要为蚊香、假发、纺织品、成衣、电子消费产品、电子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新加坡独立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发展时期。

外部发展环境良好,为其确立出口导向型经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这期间,新加坡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出口型经济。

与此同时,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造船、修船业,新建钻油设备厂和炼油厂。

这期间,经济获得巨大成功,9年间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2.1%。

1971年,人均GDP达到1075美元,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在随后两年继续保持11%以上的增速。

2、第二阶段:

1974-1984年,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两次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为降低成本纷纷向外转移资本。

新加坡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受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影响,这期间经济增速虽比第一阶段降低4个百分点,但这11年经济年均增速仍高达8.1%。

3、第三阶段:

1987-1997年,产业升级和国际化促进经济年均增速超过9%。

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影响,1985年新加坡经济首次出现衰退,1986年增速只有1.3%。

在这一背景下,新加坡主动实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芯片制造业以及其它高科技产业,以便与邻国的廉价劳动力抗衡。

同时,吸引众多的区域总部落脚,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逐步成为跨国公司认可的国际枢纽,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

这11年经济年均增速为9.2%,人均GDP在1989年突破1万美元关口,顺利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4、第四阶段:

1999-2013年,经济适时转型以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新加坡经济下滑2.2%。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世界性的电子工业需求下降,加之新加坡劳动力成本过高,许多跨国公司关闭和转移了本地工厂。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新加坡加快经济转型,减少对低端电子业的依赖,吸引和增加高端电子产品,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制药、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区域教育中心。

这期间,新加坡经济表现出较高的抗外部冲击能力,1999和2000年经济增速分别为6.2%和9%。

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新加坡经济衰退1.2%。

之后,快速反弹,2002-2007年经济平均增速达7.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当年新加坡经济增长1.7%,2009年出现0.6%的轻微衰退,2010年却创出了15.1%的历史纪录。

1999-2013年的14年间,尽管经历了两次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年均增速为5.6%,人均GDP在2011年突破5万美元。

表1:

新加坡四个经济增长阶段

1965-1973年

1974-1984年

1987-1997年

1999-2013年

平均增速(%)

12.1

8.1

9.2

5.6

主要增长动力

出口拉动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经济转型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图1:

新加坡经济增速(%)

二、新加坡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要素来看,新加坡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而教育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对新加坡不同时期四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过定量研究(详见表2),并将其与东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泰国作为一个整体也做了测算(详见表3),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判断。

表2:

新加坡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2003

1960-2003

9.4

8.6

7.2

6.2

7.7

要素:

劳动

资本

TFP

教育

1.9

1.4

0.5

2.8

4.8

0.9

0.1

2.2

3.2

1.6

0.3

1.2

2.6

0.8

2.0

4.0

资料来源:

IMF

表3:

东亚地区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90-2000

1960-2000

6.4

7.6

5.7

6.7

1.8

2.7

1.5

0.4

3.9

0.6

3.4

1.3

3.3

1.0

1、人口和高素质人才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1965-2012年这48年间,新加坡人口年均增长2.2%,2012年达到531万人(参见图2)。

如此高的人口增速,原因在于新加坡采取了十分开放的人口政策,以世界上最优厚的待遇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

例如,1997-2012年间,新加坡人口增加了40%,其中,非本地居民大幅上升(约占总人口的27%)。

海外移民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资本的投资回报。

从表2可以看出,1970-1980年期间,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了2.8个百分点,比整个东亚地区高出0.6个百分点;

随后十年也达2.2个百分点,比东亚地区高出0.4个百分点。

Wind数据库

图2:

新加坡人口(万人)

2、教育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不断提高。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新加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尤其是在1970-1980年期间,只有0.1个百分点,比东亚地区落后0.5个百分点。

但是,1990-2003年,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了0.8个百分点,高出东亚国家0.3个百分点。

说明在东亚地区经济增速回落普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之时,教育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在不断提高。

3、资本积累贡献早期较大但之后逐步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杨(AlwynYoung)1992年发表论文指出,新加坡模式是通过中央公积金强制提高储蓄率。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公积金的供款率最高曾达雇员工资的50%,高储蓄率导致资本积累迅速。

同时,政府再用低息发债,把资金补贴到需要发展的工业。

另外,新加坡通过围海造田使其国土增加了约一倍,这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提高提供了可能。

在投资的直接推动下,新加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1960-1970年期间,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了5.6个百分点,超出东亚地区2.9个百分点,这也是新加坡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征。

1970-1980年期间,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到4.8个百分点,但东亚地区曾上升到3.9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东亚国家资本贡献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国家接受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外资对推动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1980年之后,新加坡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快速下降,1990-2003年期间只有2.6个百分点,而东亚地区则为3.2个百分点。

这说明同东亚国家相比,新加坡已率先进行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经济增长不再过度依赖投资。

4、TFP贡献率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1980年之前,新加坡同东亚地区相比,两者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是无差异的。

但是,1980-1990年期间,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过去十年的0.9个百分点上升到1.6,而东亚地区的贡献则只有1.3个百分点。

90年代之后,这一差异更为明显:

1990-2003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速为6.2%,其中TFP贡献了1.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5.8%;

1990-2000年,东亚地区经济增速为5.7%,TFP贡献了0.5个百分点,贡献率不到9%。

上文已经指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新加坡加快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步伐,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

三、对新加坡持续增长的政策层面分析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克鲁格曼沿着上文美国经济学家杨的思路,认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过高的资本积累实现的。

克鲁格曼的结论是,新加坡经济如同高速增长时期的苏联一样,最终必将崩溃。

二十年过去了,新加坡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始终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深层次原因:

1、前瞻性政策提高了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研究表明,前瞻性政策能够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在世界经济大潮变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拉长了增长时间。

新加坡在上世纪70、80年代,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利用国际资本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90年代,紧跟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在继续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生命科学、制药、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

为了避免国内资本报酬率的下降,新加坡加大了海外投资规模。

2011年新加坡新增国民储蓄的一半都转到海外投资。

另外,新加坡也能够准确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对外投资战略。

例如淡马锡在1993至2003年间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2002年调整了发展策略,把淡马锡的发展与亚洲其他高速发展地区的经济捆绑起来,从而实现了飞跃。

结果表明,这些政策都具有前瞻性,不断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机会,提高了投资效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

2、务实的教育体制和开放性的人才政策提升了人力资本。

新加坡独立之初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平均教育水平比较低下的国家。

独立后,新加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国内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起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体制,满足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需求。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区域教育中心,进一步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另外,新加坡采取开放的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国际人力资源,对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作用。

3、高额外汇储备增强了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

1980年之前,新加坡外贸基本实现平衡,消费率保持在60%以上,投资率在30%以下。

80年代之后,外贸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