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
刘启泉等[1]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
王长洪[2]认为病机关键是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
周文学[3]则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里、气血瘀滞为变。
3治疗原则
王常松[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应为:
疏肝和胃: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
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
《沈氏尊生书》中曰: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
健脾和胃:
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且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上相连,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主升,胃主降,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诸种病因所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升降失司,日久脾胃虚弱,则诸症皆显。
因此,本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脾健胃,升降相因。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调气活血:
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肝脾胃功能的紊乱,胃病之初期尚在气分,日久入血,发展至萎缩性胃炎时,瘀血之象渐现。
“久病多瘀”,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肝脾胃功能的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必然引起血行壅滞,产生血瘀征象;
另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情迁延,渐致脾胃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助血行,而致血瘀;
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血瘀又加重气滞和气虚。
血为气之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最终气血两虚。
因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要辨清行气活血、补气行血和气血双补,且重视活血化瘀在治疗本病中的地位,并贯彻整个治疗始终。
补虚泄实: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因此本病性质属虚实夹杂,因虚而实。
因此,治疗要掌握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及攻补轻重之妙。
陈国富[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为:
①健脾助运,标本兼顾;
②辛温通阳,调理气机;
③准确辨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4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满不适,撑胀连胁,嗳气嘈杂,每因情志诱发或加重,苔多薄白,脉沉弦。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胁为肝经走行之所,故撑胀连胁;
肝郁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嘈杂;
情志不和,则肝郁愈加,所以每因情志而诱发或加重。
治疗当疏肝和胃,佐以活血化瘀,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
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
纳差者加神曲、麦芽之类;
若肝郁化热之象,忌投大苦大寒之品,酌加沙参、麦冬、石斛之品;
本型属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瘀血之象方显或较轻,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峻剂,可酌加当归、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之类,且用量宜轻,活血不伤正。
脾虚湿热型腹胀纳差,大便稀溏,头身困重,口中粘腻,舌质红,苔黄腻,脉虚濡数。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化,则腹胀纳差,大便稀溏;
脾虚湿积,从热化或水湿郁而化热,而致湿热为患,如薛生白所说: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热壅滞,清阳不展,则头身困重。
湿热上泛于口,则口中粘腻。
治宜益气健脾,清利湿热,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妙散化裁。
方中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佐以扁豆、薏仁、山药甘淡渗湿,砂仁芳香醒脾,共助健脾化湿之效;
二妙清热燥湿,且黄柏能抑制砂仁之香燥化热之气,而砂仁平抑黄柏过于寒凉伤胃,相得益彰;
另可酌加当归、红花、鸡血藤等活血补血之品,一则补血生气以健脾,二则血行气利助化湿,三则活血化瘀以除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的血瘀之象。
若兼见泻泄者,为脾虚湿盛挟热,而致湿热熏蒸胃肠,慎用收敛固涩之品,以免关门留寇,当酌加葛根、车前子、银花等。
脾胃虚寒型胃胀痛隐隐,喜按喜揉,纳呆,口淡无味,面色白,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质淡暗,脉濡弱。
脾胃虚寒,脾阳不足,胃失于温煦,故胃胀痛隐隐,气得按则行,则喜揉喜按,如《景略全书》曰:
“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着为虚…”;
脾阳亏虚,“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阳虚运化乏力,则纳呆,口淡无味;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则面色白,疲乏无力,脾失健运,则大便溏薄;
舌质淡暗,有寒凝血瘀之象。
治宜温中健脾,佐以活血化瘀,方选理中丸合丹参饮化裁。
人参补脾益气,合干姜温健脾阳,白术健脾燥湿实大便;
丹参活血化瘀;
檀香、砂仁行气宽中止痛,且助丹参活血之力,达气行血行之效。
若见大便频数者,酌加五味子、乌梅之类。
胃阴不足型胃胀痛隐隐,饥不欲食,嘈杂,大便干结,口干,舌暗红少津,脉细数。
胃病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所养,则胃胀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
胃阴亏虚,胃失和降,则嘈杂不适;
阴虚津亏,上不能泽口,则口干,下不能润肠,则便干。
舌暗红为血瘀之象。
治宜滋阴养胃,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麦门冬汤化裁。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阴养胃;
若阴虚较盛者加石斛、沙参、玉竹之类。
胃阴亏虚,脉道枯涩,血流瘀滞,加当归、郁金、丹参甘寒活血之类,慎用川芎、姜黄、莪术辛温走窜之剂。
气血两虚型胃脘微胀不适,时而隐痛,食少,大便溏结不调,少气懒言,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形瘦憔悴,心悸失眠,舌质淡或舌面有瘀斑,脉细弱或细弦。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病则通降之机不利,受纳失司,则微胀不适,脾气亏虚,运化失职,则食少,大便溏结不调;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病日久,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两虚,则少气懒言,疲乏无力;
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充于形体,则形瘦憔悴;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
舌面有瘀斑,是因气虚无力助血行,有瘀血之象。
治宜补气养血,佐以活血化瘀,方选八珍汤合丹参饮化裁。
四君子重在补脾益气,四物汤重在补血活血,共达气血双补之效;
丹参、川芎活血以化瘀;
檀香、砂仁行气醒胃,一则调胃之通降,二则取其气行血行之妙。
全方气血双补,标本兼顾。
乔桂凤[6]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4型:
湿热中阻型,治宜清热健脾燥湿,辅以活血养胃,常用药有黄连、大黄、葛根、厚朴、黄芪、党参、白芍、三七、丹参等。
痰浊中阻型,治宜健脾燥湿,辅以活血温中,常用药有黄芪、吴茱萸、肉桂、厚朴、茯苓、薏苡仁、白术、莪术、枳壳等。
肝胃不和型,治宜健脾理气,辅以和中活血,常用药有黄芪、枳壳、莪术、木香、佛手、香橼皮、绿梅花、玫瑰花、当归等。
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益气,活血益胃,常用药有沙参、麦门冬、石斛、乌梅、佛手、三七、丹参、太子参、鸡内金等。
白家温[7]用自拟三参调胃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
玉珍,王刚,陈光远等[8]认为摩罗丹浓缩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
毛小华[9]用胃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桂平[10]根据中医“久痛入络”及“久病必瘀”的理论,用养阴活血汤治疗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
朱金宏[11]临床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着。
张子明[1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四型论治,以中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和证型,其余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
并经临床证实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正确治疗后CAG可以逆转。
在治疗上擅用药组,自拟“温阳健胃汤”、“疏肝和胃汤”,使用对证,屡获佳效。
赵美娥[13]用周乐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滋阴助阳,气血双补,建中为主。
寓通于补,兼顾其实。
注重调肝,扶土抑木法治疗。
5针灸治疗
何爽等[14]用针灸:
针刺取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进针深度40mm,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沉重或针感放射至胃部、腹部为佳。
虚寒型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内关,用捻转提插补法,轻刺留针,针后腹部加艾盒灸,待盒内艾条燃烧完毕起针,约25min。
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虚热型配胃俞、足三里、内关、内庭,用捻转提插手法补中寓泻,重刺疾出,不用灸法。
拔罐:
取脾俞、胃俞、大椎、肾俞、天元俞。
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玻璃火罐拔于上述穴位上,留罐10~15min,隔日1次,与点穴疗法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
点穴疗法:
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按揉2~5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癌前病变防治
王垂杰[1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其列为癌前状态之一。
而胃癌前病变系一病理学概念,是指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
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结果,在从正常胃黏膜向癌转变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过程,即癌前病变。
时下专家与学者一致认可的转变模式为: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对于CAG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要充分认识到其病因的复杂性、其证候的兼杂性,在选方用药上要充分体现兼顾性。
审病因,明病机,本病病程缠绵,其发病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究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饮酒;
或素体虚弱,劳倦内伤;
或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
治胃痞,重调气活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当以胃痞论治。
但如前所述,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既不能包括胃痞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亦不能将其定位于胃痞的某个单一证型。
临床上以脾虚血瘀、虚实夹杂为多见。
故本病的治疗原则以调气活血为主。
7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CAG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治疗方法较多,且已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由于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等尚未完全统一,至今的研究仍以小样本及回顾性研究的多,而严格科学设计的前瞻性研究资料较少,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启泉,刘晓明,刘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河北中医,2004,24:
557.
2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3:
41.
3周学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旨要.中医药学刊,2004,20:
558-559.
4王常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
335.
5陈国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
263.
6乔桂凤.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辨识.中医药学刊,2005,23:
885-886.
7白家温.三参调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5例临床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
63.
8玉珍,王刚,陈光远,等.摩罗丹浓缩丸治疗慢缩性胃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华西医学,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