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650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保十二五规划.docx

环保十二五规划

 

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

目录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总结1

(一)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跃2

(二)环保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治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跃3

(三)环境监管装备取得历史性突破,环境监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跃5

(四)污染物排放实现历史性突破,污染减排实现历史性跨越6

(五)环境法制、宣教、科研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社会环境意识实现历史性跨跃7

(六)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环境容量实现历史性跨越8

二、目前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和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10

(一)主要机遇10

(二)面临的挑战11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2

(一)指导想思12

(二)基本原则13

(三)规划目标及指标14

四、主要任务19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9

(二)水环境保护22

(三)大气环境保护27

(四)声环境质量保护35

(五)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37

(六)重金属污染防治40

(七)农村环境保护42

(八)生态环境保护48

(九)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9

(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50

五、重点工程投资概算52

六、保障措施54

(一)政府主导,统筹推进54

(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56

(三)提升环境监管能力56

(四)增加环保投入,完善市场机制60

(五)创建环境保护新格局60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推动科学发展观,探索环保新道路,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总结

石家庄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取得丰硕成果。

自“十一五”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不断坚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城市竞争力”这一信念,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水和大气环境治理为重点,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污染源控制,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有效地遏制了环境恶化趋势,全市整体环境质量有了突破性改善。

期间,施行了“碧水蓝天”、“洗城净天”等多个专项行动,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全面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在全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发生了明显好转,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跃

1、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增长方式趋向优化

“十一五”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即“十五”末)的13.34:

50.05:

36.61调整为2009年的

9.80:

50.04:

40.16。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增强。

对全市产业重新进行整合,全面消除“三高”企业,退出重污染行业,实现产业水平的整体升级。

到2009年底,全市关停、搬迁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32余家。

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82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1.537吨标准煤。

2、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推广使用低硫煤 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炭总计3255万吨,“城中村”优质低硫煤的使用比例达到90%。

发展城市燃气与集中供热 到2009年底,石家庄市主城区全部居民用户、工业用户完成焦炉煤气转换使用天然气的替代工作,年减少用煤量147万吨。

“十一五”期间强力拆除分散燃煤采暖锅炉,市区建成1个大型集中供热热源厂(裕华热电),集中供热总面积由2005年4580万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6748万平方米。

在主城区内,除符合运行条件的热电企业燃煤锅炉外,将其他工业、服务业等的所有燃煤设施实行关停或改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年削减燃煤量2万吨以上。

到2009年底共拆除分散燃煤锅炉602台,到“十一五”末,全市天然气利用量达3.5亿立方米,替代燃煤46.55万吨标准煤。

实施机动车改烧天然气天然气公交车由2005年的209辆增加到2009年的3009辆,并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对市区全部6710辆出租车的双燃料改造工作。

(二)环保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治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跃

1、环保投资

“十五”期间,全市环保投入总额为200亿元,平均占GDP的2.2%;“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大幅提高,截止到2009年底四年累计投资达到260亿元。

从单年看,2009年达到83.0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2.66%。

2、污水处理厂建设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计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2座,已建成26座,在建5座。

截至2009年底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61万吨/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二级)达到85%,市区达到80%以上,各县(市)、区达到90%的指标,实现了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开展固体废物治理工作。

对生活垃圾因地制宜地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和制肥等多种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已投资约三亿元,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已达2142吨/天,到“十一五”末各县建成区生活垃圾可实现无害化处理。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07%,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4、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

截止到2009年,全市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912万千瓦,是前十年脱硫机组装机总量的近8倍,比2005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

脱硫机组综合脱硫效率提高到85%,基本实现了所有发电机组的脱硫治理。

5、工业废水治理

“十一五”以来,投资20多亿元进行工业废水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5年的24230.24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19045.1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5年的98.92%提高到2009年的99.7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3.07%提高到2009年的95.21%。

6、生态建设

2008年编制完成了《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石家庄市政府印发《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2008-2010)》。

2009年在原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了《石家庄市生态建设规划》。

到2009年,共创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5个。

平山-驼梁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填补了石家庄市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

市区园林绿地由2005年的5409公顷提高到2009年的7104公顷;公园绿地由579公顷提高到807公顷;市区绿化面积由5922公顷提高到8060公顷,绿化率达到41.55%。

(三)环境监管装备取得历史性突破,环境监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跃

1、监管装备不断完善

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0个,其中市区7个,所辖县(市)、区13个。

新上烟气自动监测仪60台,尾气遥感监测车1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达到中等水平。

新购应急监测车2辆,具备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2010年按照环境保护部“天地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要求,市财政投入1500万元建设环境空气质量梯度监测站,对掌控全市空气质量变化规律,起到强大技术支撑作用。

在原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投资645万元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市张桥村、无极县西庄泵站、晋州市龙泉固村、深泽县马铺村新增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为及时、准确、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地表河流污染变化特征提供了保障。

2、监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建设形成了大气自动站监测数据传输、大气感官环境视频监视、污染源治理设施在线监控、环境执法快速反应、12369环境投诉快速处理“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环境监控系统,提高了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建成了目前全省规模最大、采用技术最新、应用范围最广的重点污染源及重点地区环境监控网络体系,监测和监控能力达到国家一流水平。

  鹿泉市、藁城市、辛集市、新乐市、晋州市、正定县、栾城县、赵县建设了三级监测站,与市站合作开展环评现状、污染源年检、“三同时”验收等监测工作,初步形成一个以市站为网络中心、18个县(市、区)按地域设立东西南北4个分区的环境预警和环境应急监测网络体系。

(四)污染物排放实现历史性突破,污染减排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着重抓好管理减排。

实施“点状监督、量化管理”,对重点污染企业分派驻厂员,实行错峰工作作息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措施。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减排。

取缔井陉县、平山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两侧石灰、灰粉厂等建材企业113家;关闭66家石灰企业的300座石灰土立窑;关停、拆除水泥机立窑223座。

三是全面开展工程减排。

全市共计完成COD减排工程69项,完成SO2减排工程89项。

其中列入省级限期治理和迎奥运治理项目有8项,列入市级限期治理项目15项。

治理建材企业86家,58家水泥企业安装了烟气在线监控装置。

硬化路面8800平方米,硬化厂区21700平方米,安装、更新、除尘设施90台,种植各类绿色植物10万多株。

全市提前一年拆除水泥机立窑143座,实现削减COD约5.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7.62万吨、烟尘约3万吨,预计能够完成省政府制定削减COD18%,SO215.5%的减排目标。

(五)环境法制、宣教、科研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社会环境意识实现历史性跨跃

对《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石家庄市市区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三部地方环保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为加强环境执法提供了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立法保障。

颁布了《石家庄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将燃煤锅炉烟尘排放标准,由200mg/m3,提高到50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标准,由1200mg/m3(2000年以前的燃煤锅炉)和900mg/m3(2000年以后的燃煤锅炉)提高到400mg/m3(20吨以上锅炉)和600mg/m3(20吨以下锅炉)。

成立了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教中心、石家庄市环保联合会,验收通过了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环保先进单位。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环保宣教工作的开展,市民及政府相关部门环境意识显著提高。

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截止2009年末,市局系统在职干部职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干部职工总数的84%;此外,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市局系统的技术工人,其中具有高级工等级以上的45人,占技术工人的49%。

各县(市)、区环保局(不含正定、藁城、栾城、鹿泉四个环保分局)共有工作人员1053名,中级以上职称123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55名,占全部工作人员的24%,45岁以下人员848名,占全部工作人员的81%。

“十一五”期间,结合环保工作重点开展环保类科研课题研究18项,取得科技成果12项,3项科研成果获石家庄市2007年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为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六)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环境容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扬尘污染,统筹推进污染物减排,大气环境创出多年来最好水平。

市区优良天数由“十五”末期的283天提高到2009年的317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2.770下降到2009年的2.235,相比下降了19.3%。

2010年上半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十一五”期间,市区饮用水水质稳定,基本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78-2002)I类标准,2009年度石家庄市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为99.4%。

河流断面水质取得明显好转,季节性水体控制断面COD浓度有所下降。

2009年,滹沱河、汪洋沟、洨河、石津渠、冶河等5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COD浓度分别为176.11、143.0、181.0、25.5、17.79,地表水国控断面达V类水质标准以上的比例均达到100%,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Ⅲ类水质标准以上的比例大于10%,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其中,滹沱河2009年出境断面COD为176.0mg/L(规划目标为COD<250mg/L);磁河实施了污水改道排放和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出境断面处于断流状态。

噪声达标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了82.36%(2008年)。

二、目前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和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机遇

(1)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环境保护上升为党的意志、国家战略。

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生态是城市活力、生态环境是核心竞争力”、“生态富民、生态强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调结构、转方式”的转型要求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结构性污染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3)河北省实施“东出西联”战略,京珠青银、石黄高速,京广、青太客运专线,京石、石太城际铁路及内陆港和国际机场等交通项目建设,为石家庄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区域现代物流业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为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河北省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大西柏坡”战略,为石家庄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统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构建“生态石家庄、和谐石家庄”提供了政策保障。

(5)主城区向北跨河发展战略,为石家庄市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

“正定新区”倾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碳、生态、智慧”新城,为建设500万人口规模城市的布局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空港城”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强我市对外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为推动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总量仍将快速增加,以医药、建材、化工为主的重化工趋势更加明显,传统污染型工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结构性污染仍十分突出。

2、污染持续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若维持现有污染治理水平,到2015年,预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将比2009年增长近1.3倍,且经过“十一五”五年的减排工作,减排空间大大压缩,如不在工程减排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结构减排,排放总量很难有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高于环境承载能力,污染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

3、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随着污染不断积累,“十二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四个转变:

一是污染物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二是污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污染并存转变;三是污染物类型将从以常规污染物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四是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继续向区域、流域转变。

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持续增加,而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4、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工业化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突发性环境事件增多的概率升高。

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物质经过长期积累,危害可能集中显现,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想思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委“北跨、南优、西控、东延”发展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宗旨,以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统领,以主要的生态系统的修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作为着力点,以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为目标,认真分析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全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特征,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梳理工作重点,提升管理模式,创新保障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全市环境保护大发展、大跨越,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第一,战略响应,民生优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

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在指标选择、技术路线、控制模式、规划主线等方面体现以人文本的新思路,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统筹兼顾,集成创新。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强化可达可控分析,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创新规划思路,实现系统集成。

第三,整体部署,重点突破。

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三大着力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环境保护力度不减。

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

第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政府主导,综合推进。

强化环境保护的政府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环境保护新格局。

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三)规划目标及指标

1、总体目标(以2009年为基准年)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达到国家要求,主城区和周边城乡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恢复,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全面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形成与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相匹配的环境保护能力。

2、总量控制指标

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达到国家要求;二氧化硫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达到国家要求;氨氮排放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达到国家要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达到国家要求。

3、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或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达到V类水质的比例大于70%,国控、省控断面好于III类的比例保持“十一五”末水平;

地下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大气环境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10天。

声环境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达标,达到95%。

4、污染防控指标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理率达到100%;

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率达到90%;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8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单位GDP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小于4千克/万元;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4.5千克/万元;

单位GDPNH3-N排放量小于0.36千克/万元;

单位GDPNOX排放量小于3.5千克/万元。

5、生态环境指标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大于19%。

6、管理能力指标

环境监测能力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环境监督执法能力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建立完善的环境应急响应系统;

建立全区域概念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建立完备的国家、省、市、县控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和网络系统;

宣教能力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建立全区域环境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施网上办公;

其他。

“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见表3-1。

表3-1“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目标

1

化学需氧量

比2010年削减

2

二氧化硫

比2010年削减

3

NH3-N

比2010年削减

4

NOX

比2010年削减

环境质量指标

5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6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7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或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达到V类水质的比例大于70%,国控、省控断面好于III类的比例保持十一五末水平

8

地下水水质达标率

100%

大气环境质量

9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天数

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10天,且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

10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达标率

95%

11

废放射源收贮率

100%

12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理率

100%

1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市区达到100%,农村达到80%

14

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率

90%

15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

80%。

16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95%

1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5%

18

单位GDP化学耗氧量排放量

小于4千克/万元

19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小于4.5千克/万元

20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

小于3.5千克/万元

21

单位GDPNH3-N排放量

小于0.36千克/万元

生态指标

22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大于

19%

四、主要任务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主要水污染物

继续推进并不断深化主要水污染物污染减排,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控制,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

化学需氧量在2010年水平上削减,氨氮在2010年水平上削减。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鼓励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确保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开展工业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源台帐。

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依法按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城镇污染。

污水处理厂建设要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根据当地特点合理确定设计标准。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统筹考虑。

加强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率;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全面规范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监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行特许经营,加快升级改造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