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6111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

《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HKMG来龙去脉Word文件下载.doc

所以intel在45nm启用high-k。

其他企业则将在32nm或28nm阶段启用high-k技术。

high-k工艺就是使用高介电常数的物质替代SiO2作为栅介电层。

intel采用的HfO2介电常数为25,相比SiO2的4高了6倍左右,所以同样电压同样电场强度,介电层厚度可以大6倍,这样就大大减小了栅泄漏。

2.为什么HKMG会联系在一起

HK就是high-K栅介电层技术,而MG指的是metalgate--金属栅极技术,两者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过使用high-k的晶体管栅电场可以更强,如果继续使用多晶硅栅极,栅极耗尽问题会更麻烦。

另外栅介电层已经用了新材料,栅极同步改用新材料的难度也略小一些。

所以两者联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3.gatefirst和gatelast

现在CMOS集成电路制造用的是叫“硅栅自对准”工艺。

就是先形成栅介电层和栅电极,然后进行源漏极的离子掺杂。

因为栅极结构阻挡了离子向沟道区的扩散,所以掺杂等于自动和硅栅对齐的。

这样的步骤还有后面的激活步骤,退火步骤都是高温步骤。

这些工序都是必需的。

金属栅极经过这样的步骤可能发生剧烈反应和变化,为解决这问题,就是在离子参杂等步骤中还是按硅栅来,高温步骤结束后再刻蚀掉多晶硅栅极,再用合适的金属填充。

这就是gate-last的意思。

这就多了几步重要步骤,特别是金属填充,这么小的尺度的孔隙进行填充效率很低,提高速度的话质量就很难控制。

而且线宽越小越麻烦。

不过虽然gate-last代价很大,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HKMG必须的。

ibm则是继续研发,找到了不必在制造时付出gate-last的代价的方案。

比如intel采用的栅介电材料是氧化铪,所以底界面层,HK层,顶界面层,金属栅极层次分明。

而ibm采用的介电材料是硅酸铪----成分是硅,氧和铪三种元素,与周围的硅和氧化硅发生反应的话结果仍然是硅,氧化硅,硅酸铪,与特定的栅极材料匹配,高温时候仍然是热动力学稳定的。

另外gatefirst所谓的MG,其实只是栅介电层上薄薄一层高熔点金属----gatefirst仍然需要多晶硅栅极来实现“硅栅自对准”的其他工序。

4.gatefirst与gatelast各自的优缺点

gatelast的栅极甚至部分栅介电层避开了高温步骤,所以材料选择非常宽松,可以考虑高性能的材料。

而且gatelast的HKMG不影响其他生产步骤,所以就性能而言,gatelast将很理想。

当然其代价也是很大的,步骤多而严苛,所以其成本将会较高。

gatefirst从根本上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所以其优点不言而喻。

不过它的代价也如影随形---虽然节省了加工步骤,但是其技术难度反而更高。

另外由于栅极和栅介质要经过高温步骤,所以材料选择和控制也有很大限制,性能也会受一些影响。

5.阈值控制与ZIL

high-k介质能增加栅介电层厚度,降低栅泄漏,不过其高介电常数必然引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沟道载流子迁移率下降的问题,或者说会导致阈值抬高,而这将导致MOS管的性能大大降低。

要解决这问题,就需要在沟道和栅介电层之间另下功夫。

以intel为例,他们在HfO2high-k层与沟道之间保留了一层SiO2介电层,这样与沟道接触的一面是介电常数不到4的SiO2,迁移率下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不过保留这层界面层就会有另一个问题---high-k本来就是为了解决SiO2介电层不能继续减薄的问题。

一般认为22nm阶段栅介电层等效厚度(EOT)要缩小到大约0.6nm。

而SiO2层据说最小可以减薄到0.3nm。

HfO2层最多只能有0.3*6=1.8nm厚,换句话说它也将出现不小的泄漏---high-k的意义何在?

所以界面层在22nm时代就将是难以接受的了,取消界面层或者用另外的形式实现是必须的。

6.intel与IBM/AMD各自HKMG的细节

intel45nm工艺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一篇文章。

就目前所知,其32nm工艺基本延续45nm工艺的思路,除了线宽,明显的区别就是加入了浸入式光刻,而这与HKMG关系不大。

IBM/AMD至今还没有32nm的实际产品。

只能靠流传的信息来推测。

首先是栅极材料,如上面所说,因为继续使用硅栅自对准技术,其栅极主体仍然是高掺杂的多晶硅和金属硅化物,只在介电层上沉积了一层金属。

可以预计其电阻要比intel的后填充栅极材料略高,即栅极材料性能略差。

介电层也与intel不同,ibm采用的是硅酸铪。

不过严格来说并不准确,因为这层介电层其实是由Hf,O,Si三种元素组成的无定形材料,并非化学意义上的硅酸铪--仅仅是元素相同,三者比例也未必与化学式一致。

因为gatefirst工艺栅介电层要经过高温步骤,硅酸铪相对而言是热动力学稳定的--个人估计ibm在沟道表面沉积的是铪和氧,所谓硅酸铪应该正是高温工艺的结果。

虽然ibm实现ZIL更方便,不过要更早面对沟道载流子迁移率下降问题。

有人会问:

从这两点看,ibm的gatefirst栅极和栅介电层材料性能岂不是都略逊intel的gatelast?

可是你的文章里不是认为ibm公布的32nm性能反比intel的更强?

要注意ibm使用的是SOI工艺。

其沟道的泄漏特性略强于体硅工艺,所以ibm可以适当减小栅极电场强度,所以一般采用更厚的栅氧层,32nm也不例外。

其阈值控制的方式也与体硅工艺大不相同。

所以对体硅工艺不利的一些状况对于SOI工艺则未必有影响,甚至反而有好处。

也就是说gatefirst配合SOI可以起到不逊于gatelast配合体硅的效果。

7.为什么TSMC等企业偏向于gatelast。

看了上一段就很容易明白,IBM和GF坚持gatefirst很正常,因为他们的高性能工艺都是基于SOI的,而他们的体硅工艺则往往面向低功耗产品,对性能要求不高。

而TSMC等企业则是体硅为主,虽然gatefirst能简化工艺,不过其技术难度并不低,况且性能也很可能有折扣,他们倾向于gatelast也是很自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