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123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应用系统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fa=1;

N=length(t);

w=0:

2*pi/(N-1):

2*pi;

%载波和调制信号波形%

mt=sqrt

(2)*cos(2*pi*fa.*t);

st=A*cos(20*pi*t);

%AM信号调制程序%

figure

(1);

amt=(mt).*st;

subplot(321);

plot(t,amt);

xlabel('

AM时域波形图'

);

subplot(322);

plot(w,fft(amt));

axis([0,pi,0,500]);

AM频域波形图'

%DSB信号调制程序%dsbt=mt.*st;

subplot(323);

plot(t,dsbt);

DSB时域波形图'

subplot(324);

plot(w,fft(dsbt));

DSB频域波形图'

%SSB信号调制程序%

ssbt=real(hilbert(mt).*exp(j*20*pi*t));

subplot(313);

plot(t,ssbt);

holdon;

plot(t,mt,'

r--'

xlabel('

t'

axis([05-22]);

subplot(325);

plot(t,ssbt);

SSB时域波形图'

subplot(326);

plot(w,fft(ssbt));

axis([0pi0200]);

SSB频域波形图'

%在信道中加入窄带高斯白噪声%figure

(2);

fangcha = 0.1;

[h,l] = size(mt);

nit =sqrt(fangcha).*randn(h,l);

amtn=amt+nit;

plot(t,amtn);

白噪声AM时域波形图'

subplot(322);

plot(w,fft(amtn));

白噪声AM频域波形图'

dsbtn=dsbt+nit;

plot(t,dsbtn);

白噪声DSB时域波形图'

plot(w,fft(dsbtn));

白噪声DSB频域波形图'

ssbtn=ssbt+nit;

subplot(325);

plot(t,ssbtn);

白噪声SSB时域波形图'

subplot(326);

plot(w,fft(ssbtn));

白噪声SSB频域波形图'

%已调信号的解调%figure(3);

amtm=amtn.*st;

amtm=(amtm-mean(amtm))*2;

subplot(311);

plot(t,amtm);

AM解调'

dsbtm=(dsbtn.*st)*2;

subplot(312);

plot(t,dsbtm);

DSB解调'

ssbtm=(ssbtn.*st)*2;

plot(t,ssbtm);

SSB解调'

%解调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

Rp=0.1;

Rs=50;

Wp=5/100;

Ws=10/100;

%Rp、Rs分别为通带最大波纹和阻带最小衰减%

%Wp、Ws分别为通带边界频率和阻带边界频率%[n,Wn]=ellipord(Wp,Ws,Rp,Rs);

[b,a]=ellip(n,Rp,Rs,Wn);

figure(4);

x1=filter(b,a,amtm);

plot(t,x1);

AM通过低通滤波器'

x2=filter(b,a,dsbtm);

plot(t,x2);

DSB通过低通滤波器'

x3=filter(b,a,ssbtm);

plot(t,x3);

SSB通过低通滤波器'

三、 执行结果图

四、 结果分析

1.由图像可知:

在时域:

调制信号波形与AM的包络相同,而与DSB、SSB的不同;

在频域:

AM信号包含有载波、上下边带;

DSB仅有上下边带而无载波;

SSB仅有上边带或下边带而无载波;

上边带或下边带的带宽与调制信号带宽相等。

2.分析AM和DSB调制的区别

AM为普通振幅调制,DSB为双边带调制。

它们的相同点:

1)他们都是振幅调制。

2)AM调制和双边带DSB调制所占带宽基本相同。

3)除不再含有载频分量离散谱外,DSB信号的频谱与AM信号的完全相同,仍由上下

对称

的两个边带组成。

故DSB信号是不带载波的双边带信号。

它们不同点:

1)包络不同。

AM波的包络正比于调制信号f(t),而

DSB波的包络则正比于|f(t)|。

2)DSB调制存在反相。

既DSB信号的高频载波相位在调制电压零交点处(调幅电压正

负交

替时)要突变180度。

DSB信号的相位反映了调制信号的极性。

因此,严格的讲DSB

信号已非单纯的振幅调制信号,而是既调幅又调相的信号。

3)AM调制有调幅度,而DSB则不存在调幅度的说法。

4)DSB调制功率利用率高于AM。

这是由于DSB信号不含载波。

3.分析DSB和SSB调制的区别:

1)SSB信号的频谱是DSB信号频谱的一个边带,其带宽为DSB信号的一半,与基带信号带宽相同。

2)系统抗噪声性能从表面上看,2DSBG,1SSBG,但不能说双边带系统的抗噪性

能优于单边带一倍。

实际上,由于双边带系统的带宽DSBB是单边的2倍故噪声功率的输入也大于2倍,尽管G相差2倍,两者抵消。

实际上,双边带和单边的抗噪性能是相同的。

五、 结论概括

1.从调幅过程的波形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c,频谱包含了两部分,载波分量①调幅过程是原始频谱F(w)简单搬移了1和边带分量 F C F C 2

②AM波和DSB波占用的带宽是消息带宽的2倍,SSB占用的带宽与原基带信号带宽相同。

c的频谱部分叫做上③AM波幅度谱SAM(w)是对称的。

高于c对于正频率而言,

边带,低于 c的频谱部分叫做下边带。

由于幅度谱对于原点是偶对称的,所以

c的频对于负频率而言,上边带落在低于- c的频谱部分,下边带落在高于-谱部分。

④为了实现不失真的调幅,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a.对于所有t,必须有

AM同步检波性能:

采用同步检测法解调AM信号是,得到的调制制度增益与对于100%的调制,且m(t)是单频正弦信号的AM的最大信噪比增益相同。

由此可见,对于AM调制系统,在大信噪比时,

采用包络检波器解调时的性能与同步检波时的性能几乎一样。

但应该注意到,后者的调制制度增益不受信号与噪声相对幅度假设条件限制。

DSB调制系统的性能:

DSB调制心痛的制度增益为2.也就是说,DSB信号的解调器使信噪比改善1倍。

这是因为采用相干解调,使输入噪声中的一个正交分量被消除的缘故。

SSB调制系统的性能f t max A0b.载波频率应远大于f(t)的最高频谱分量,即 c m

如果在相同的输入信号功率,形同输入噪声功率谱密度,形同基带信号带宽的条件下,对这两种调制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输入信噪比是相等的。

这就是说,两者的抗噪声性能是相同的。

但SSB所需要的传输带宽仅是DSB的一半,因此SSB得到普遍应用。

题目二 低通信号的抽样

题目2.设低通信号s(t)=sin2pt+0.5cos4pt

a)画出低通信号的波形;

b)画出抽样速率为fs=4HZ的抽样序列

c)从抽样序列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d)当抽样速率为fs=1.5HZ,画出恢复后的波形。

一、原理

抽样定理

抽样时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序列的过程。

抽样定理要解决的事,能否由此抽样序列无失真的恢复出模拟信号。

对一个频带受限的、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抽样,当抽样速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那么根据它的抽样值就能无失真恢复原模拟信号。

也就是说,若要传输模拟信号,不一定要传输模拟信号本身,只需要传输有抽样得到的抽样即可。

因此,抽样定理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理论依据。

抽样的过程是将输入的模拟信号与抽样信号相乘,通常抽样信号时一个周期为T的周期脉冲信号,抽样后得到的信号称为抽样信号。

二、设计流程图

三、源程序代码

(1)

t=0:

pi/10:

30;

>

x=sin(2*pi*t)+0.5*cos(4*pi*t);

figureplot(t,x);

ylabel('

x(t)'

(2)n1=input('

n'

n120

n=0:

n1;

zb=size(n);

figuret=30*n/zb

(2);

sinf=sin(2*pi*t)+0.5*cos(4*pi*t);

stem(n,sinf,'

.'

x(n)'

(3)n1=input('

zb=size(n);

figure

t=30*n/zb

(2);

sinf=sin(2*pi*t)+0.5*cos(4*pi*t);

subplot(2,1,1);

title('

after'

grid

y=filter(B,A,sinf);

subplot(2,1,2);

plot(y);

'

(4)n1=input('

n45

n=0:

stem(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