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7259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文档格式.doc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学习本课程需要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同的是,它是以具体词家、具体词作的研读与学习为中心。

《唐宋词研究》使用的教材为《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彭玉平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本课程重点:

首先是掌握第一编:

词学论略,理解词的名称、起源、体性、体制、风格等问题。

在第二编:

唐五代名家词,重点掌握李白、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在第三编:

北宋名家词,要重点掌握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在第四编:

南宋名家词,重点掌握李清照、陆游、

辛弃疾、姜夔kuí

、吴文英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用的词的名称,了解词的各种名称的由来。

理解“诗馀”说与“倚声”说。

2.掌握词的起源,重点掌握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

3.理解词的体性的种种说法,深刻理解“词为艳科”说、“要眇宜修”说以及词心、词境的概念。

4.熟悉词的体制。

5.理解关于词的风格的几种说法。

本编重点:

关于词的名称的几种说法、词的体性的概念。

本编难点:

词的体性的概念以及几种说法。

第一章词名释例

1.曲子、长短句、诗馀三种主要异称。

2.曲子与音乐的关系。

3.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4.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5.“长短句”的提出。

6.“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

7.关于“诗馀”的四种解释。

8.“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9.“诗馀”的内涵。

10.“倚声”的体制特点。

第二章词的起源

1.诗词同源说。

2.词源《诗经》说。

3.隋代初唐说。

4.六朝乐府说。

5.六朝浮艳说。

6.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词的体性

1.音乐系统:

燕乐。

2.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胡乐、俗乐、清乐。

3.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4.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

5.王国维提出词的体制特点是“要眇宜修”。

6.宋代词人占籍最多的四个省份。

7.境界说的渊源。

8.“胡夷里巷之曲”

9.胡云翼的“词为艳科”。

10.王国维的“要眇宜修”。

11.张炎的“清空”说。

12.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

13.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四章词的体制

1.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

2.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

3.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

4.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5.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

6.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7.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

阙、歇拍、过片、重头、煞拍等。

第五章词的风格

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的感知。

3.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

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5.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6.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1.词的主要三种异称。

2.长短句的提出以及与句式的关系。

3.“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与它的四种解释。

4.“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其体制特点。

1.词的起源的六种说法。

2.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1.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胡夷里巷之曲”的含义。

2.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

3.胡云翼“词为艳科”。

4.王国维的“要眇宜修”的含义。

5.境界说的渊源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含义。

6.张炎的“清空”说。

7.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

1.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

2.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

3.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4.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5.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

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以及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

3.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1.识记:

曲子、长短句、诗馀含义;

“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

“诗馀”的四种解释;

“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

“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长短句是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诗馀”的四种解释:

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

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

“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

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

主要意思是根据词牌的音乐特性和格律来填词,重点强调音乐的本体地位。

“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

中唐时期。

2.领会:

曲子与音乐的关系;

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3.简单应用:

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诗词同源说;

词源《诗经》说;

隋代初唐说;

六朝乐府说;

六朝浮艳说。

诗词同源说:

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

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诗经》。

隋代初唐说:

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六朝乐府说:

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

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2.简单应用:

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燕乐;

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胡乐、俗乐、清乐

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词为艳科”、“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词心词境”说、张炎的“清空”说。

“词为艳科”:

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细美幽约”:

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要眇宜修”:

王国维提出,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四字体现出词的女性化和修饰性。

在艺术上以“要眇宜修”为主要特点。

“词心词境”说:

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蕙心词话》。

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

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张炎的“清空”说:

张炎的“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在张炎的理解中,清空的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质实的词则未必。

所以清空的词澄净精纯,能传达出词人淡泊的胸襟,在风格上则是一种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的结合。

4.综合应用: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

晏殊《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

第一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

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