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890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2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了解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史学理论的兴趣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史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

三、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理论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简要了解历史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历史学的性质

【教学难点】历史观的演变讲授内容:

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二、历史学的渊源

三、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四、历史学的学科特点

五、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六、《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七、学习史学概论的必要性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12学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史学发展概况及西方史学发展概况,并从中把握不同时期历史观的发展变化。

了解不同时期史学流派及其思想主张,史学著作及重要的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史学流派的思想主张、主要著作及史学思想。

【教学难点】历史观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希腊、罗马史学概说一、 简况

二、主要史家和史著

三、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观念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念

一、奥古斯丁及其著作

二、托马斯·

阿奎那及其思想三、基督教史学的特征

第三节、启蒙时代的史学观念

1、理性主义史学的兴起

2、孟德斯鸠及其著作

3、伏尔泰的理性史观

4、爱德华·

吉本及其史学

5、维科及其历史观念

6、康德及其史学观念

7、赫尔德及其思想

8、黑格尔及其思想第四节、欧洲近代史学1、浪漫主义史学

2、德国海德堡学派

3、兰克史学与兰克学派

第五节、现代西方几位重要的史学理论家

1、赫伯特·

斯宾塞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2、鲁滨逊及其“新史学派

3、文化形态史观派:

斯宾格勒与汤因比

4、克罗齐的历史哲学

5、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

第六节、二十世纪后半期西方的重要史学流派

1、法国年鉴学派

2、后现代主义史学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以及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普遍规律。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教学难点】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唯物历史观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贯彻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加强史学理论建设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五、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

六、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无规律?

第四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及近代的转型(6学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理论、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的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的史学思想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理论

一、中国传统史学理论

1、史学宗旨论

2、史学地位论

3、史学方法论

4、史家标准论

5、治史态度论

6、修史制度论

7、史籍优劣论

8、史学流变论

9、刘知幾及其史学思想

10、章学诚及其史学思想

二、中国近代史学的转型

1、西方史地知识与史学理论的传布

2、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

3、王国维的“古史新证”

4、胡适的史学主张

5、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6、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7、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社会史大讨论

8、翦伯赞及其历史主义

9、钱穆及其史学成就

10、陈寅恪及其史学精神

第六章历史认识论(4学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史学认识的主体

和客体的特征,历史认识的检验。

【教学重点】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主要特征,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

【教学难点】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历史认识成果的检验

一、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二、历史认识的主体

三、历史认识的客体和中介四、历史认识主体的认知结构五、历史认识的起点与进程六、历史认识的检验

七、历史学能否达到真实性、科学性

第七章史学方法论(4学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史学方法,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等,了解并学会运用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等方法。

【教学重点】历史主义方法、比较史学

【教学难点】心理史学、口述史学

一、史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二、形象思维、直觉、灵感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三、历史主义方法

四、历史比较方法五、计量史学方法

六、心理史学方法

第八章治史功力与研究结果的表述(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历史中介、考实性的历史研究、抽象性的历史研究、历史认识的表述形式

【教学重点】考实性的历史研究、抽象性的历史研究

【教学难点】历史认识的表述形式

一、史学功力的组成结构

二、对历史中介的掌握与清理三、考实性的历史研究

四、抽象性的历史研究

五、历史认识的表述形式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成绩评定

1、平时考核:

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当中。

2、期末考试:

闭卷或开卷两种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80%,计入期末总成绩当中。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庞卓恒《史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教学参考书:

1.(英)爱德华•卡尔:

《历史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2.(意)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黎澍:

《再思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英)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

5.庞卓恒:

《当代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庞卓恒:

《比较史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7.韩震: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彭卫、孟庆顺编著《历史学的视野:

当代史学方法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葛懋春:

《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0.吴泽:

《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振宏: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贾东海:

《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史学概论》授课教案

第一章 导论

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

1.历史:

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

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历史学:

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

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与历史哲学:

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

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4.史学理论:

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5.史学概论:

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

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

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

二、历史学的渊源

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

结绳、刻木、图画等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来。

待到文字发明

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易·

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

多士》: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

天官冢宰》:

“史掌官书以赞治。

1.“历(歷)”与“史”

历(歷),下部字形是一只脚,表示空间的移动,上部两个“禾”字,庄稼一熟至又熟,表示时间的流动,总和一起是空间、时间的流动历程,又引伸为多种语意。

当“历”与“史”联接成词,于时甚晚,已无语源学意义。

史,字形为右手持中,惟对中的解释,各家歧义甚多,《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瀓认为“中”,是“简”,即木、竹的写字片。

文字学家江永则认为:

凡官府薄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

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六)考证,“中”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原始

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薄书。

史的字形既是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徐复观认为“中”从口,是官员右手持笔在简册上写出祝词而以口上告于天,中间一竖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