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5034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支缘起的唯识古义阐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

”众生之所以不能出离生死都是因为于此缘起不如实知见、不觉不达,故此缘起极甚深。

“明亦甚深”可以解释为智慧和觉悟也甚深,即和无明缘起相对的是明、是智慧和觉悟。

什么是缘起呢?

从部派佛教开始,通常都是用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十二支缘起。

无明是过去的迷惑,行是过去造业,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的果。

其中识是入胎的识;

名色的名是精神,色是身体,指胎儿六根未具时的精神与身体;

六入为六根,胎儿长出六根;

六根具足从母胎出生,六根接触外境为触;

缘触有苦乐感受为受。

这是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爱取是现在的迷惑,有是现在造业,生和老死是未来的果。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细节上不同的作者可能有差异,大的结构基本如此。

这样解释没什么难懂的地方,但为什么佛要制止阿难而且说缘起甚深、极甚深呢?

第二,通常说小乘破人我执不破法我执,但按照三世两重因果解释,十二缘起甚至连人我执也破的不彻底。

如果识解释为入胎的识,名色是入胎后最早的精神与身体,那么识在功能上类似灵魂或神我,发展下去就是犊子部的神我论。

就算是小乘教法,也不应该与神我论如此区分不清。

应该有一个更符合无我见的解释。

第三,按经典记载,佛最早说的法就是四谛和十二缘起,很多人在听十二缘起当下就证果了,可见十二缘起之重要。

但在后来论典中组织的修行体系里,十二缘起的地位下降了。

比如,《清净道论》 

按戒定慧组织修行体系,十二缘起属于慧学。

“这里

(一)蕴,

(二)处,(三)界,(四)

根,(五)谛,(六)缘起等种种法是慧的地。

(一)戒清净,

(二)心清净的二种清净是慧的根。

(一)见清净,

(二)度疑清净,(三)道非道智见清净,(四)行道智见清净,(五)智见清净的五种清净是慧的体。

”戒清净和心清净是修慧的基础,慧地是修慧所观察的内容,见等五种清净是层层递进的境界。

但对十二缘起等道理的思维观察仅限于见清净和度疑清净,到道非道智见清净已经不仅仅思维道理,而且要修生灭随观智,“现在诸法的变易随观慧是生灭随观之智”,即观察当下变易的诸法。

三世两重因果中的过去世、未来世各支与“观察当下变易诸法”没关系,入胎、名色也没关系,只有六入、六触、爱、取四支与此有关,但同样内容在蕴处界里讲得更详细。

十二缘起在慧学体系中变得可有可无,与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因果轮回在古印度是普遍信仰,而三世两重因果只是把轮回过程细讲了一遍,在佛教修行体系中当然不会有太高地位。

佛讲的甚深的十二缘起、听闻即有可能证果的十二缘起,被解释成三世两重因果之后,其重要性大幅下降了,甚至可以说被废掉了。

第四,更大的问题在于,三世两重因果解释给出的修行指导不清晰,甚至可能被误解。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前世的无明愚痴造业决定了今生的业果,这已经不可改变了,可以改变的是今生不贪爱、不执取,不造新业,所谓“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殃”,长劫消业最终解脱生死。

为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后世又有诵经、持咒忏悔消业等法。

这一修行路线类同耆那教,只不过耆那教讲苦行消业,这里讲随缘消业、忏悔消业等等,都要等到旧业消尽才能解脱。

这是典型的顺出生死,净土宗极力标榜自己是横出生死,对立的目标就是这类顺出生死。

其实这不是佛教的路线,大乘小乘都是觉悟出生死,不是靠消业解脱。

三世两重因果解释下能不能给出不靠消业而出生死的修行路线呢?

有人说: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前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不生起。

即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

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

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

谁在受老死呢?

当这些执着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

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

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

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这样解释符合短至一生即可能证果的解脱道要求,但怎么做到不执取呢?

整天想着不执取就能做到不执取吗?

不觉悟,以凡夫心消除烦恼,只能使烦恼减少或暂伏,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

这个说法和消业脱生死一样,也不具有操作性。

以上两种误解的关键都在于,无明指过去世的无明,过去世的无明破不了,能破的是今世无明。

而今世的无明也就是爱和执取,所以破无明变成了破爱和执取,但消除爱和执取就能解脱生死吗?

一般人会持怀疑态度,于是消除执取后还要随缘消旧业。

有人相信彻底消除爱和执取就不受后有,但怎么才能彻底消除呢?

三世两重因果解释给不出办法。

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无明不是过去生的无明,而是今生比爱、取深得多的烦恼。

佛初转法轮即讲十二缘起,但我们从三世两重因果解释中既看不出甚深的道理也得不出可操作的修行指导,不禁怀疑这不应该是佛讲十二缘起的本来意思。

本来意思应该更深刻、更有指导性。

1.2.引经证一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有人可能会说,三世两重因果解释有经典依据,不容质疑。

我们说,讲十二缘起最大的权威当然是《阿含经》,如果在《阿含经》 

中找到依据则对部派佛教的解释也可以质疑。

从《大因经》

中可以看出,佛最初决不是按三世两重因果解释缘起的。

《大因经》 

没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而是识缘名色,名色再反过来缘识,构成一个相互为缘的循环,由这个循环缘起以下各支。

若有问者:

‘识有缘耶?

’当如是答:

‘识亦有缘。

’若有问者:

‘识有何缘?

‘缘名色也。

’当知所谓缘名色有识。

若识不得名色,若识不立、不倚名色者,识宁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

”答曰:

“无也。

是故当知是识因、识习、识本、识缘者,谓此名色也。

缘名色故则有识。

是为缘名色有识,缘识亦有名色,由是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谓识、名色共俱也。

这种说法不是孤例,《贝多树下思维十二因缘经》 

中亦有同样说法:

“名像因缘识,亦识因缘名像。

名像因缘六入,六入因缘更,更因缘痛,痛因缘爱,爱因缘受,受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

忧哭苦不可意愁从是致有。

”另外,《杂阿含经二八七》 

叙述结构与《贝多树下思维十二因缘经》 

完全相同,也只说到识,二者是同一部经。

《杂阿含经二八八》 

也讲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而且举了芦束相依的比喻。

可见,识与名色相互为缘并缘起以下各支的说法不是传抄失误,佛必有此说,才会出现在不同经典中。

如果识是入胎的神识,名色是最初的精神和身体,那么对“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该怎么解释呢?

如果解释成识缘起胎儿的身体和意识,胎儿的身体和意识又缘起识,那识与肉身到底谁是

第一性,谁是

第二性?

难道识还需要身体的滋养吗?

那识到底是什么?

也是一种微细物质吗?

这不成了典型的神我论?

如果不样又该怎么解释呢?

所以通常讲十二缘起时只讲“无明缘行、行缘识”,不会讲“识缘名色、名色又缘识”。

但《阿含经》 

多处出现这种说法,说明这必是佛说,置之不理是不行的。

佛说的法,按三世两重因果解释不通,结论只能是三世两重因果解释有问题,不符合佛的原意。

1.3.引经证二——时间顺序因果与逻辑因果三世两重因果解释是一种时间顺序的因果关系,先入胎然后有最初的精神和肉体,先出生然后老死等等。

但佛解释缘起说“此有故彼有”。

这里的此彼之间是“此有故彼有”的关系,二者有逻辑上的因果联系,但没有时间上的前后关系。

生与死又该怎么解释呢?

显然是出生一段时间后才有老死,还能解释成这种不分时间先后的缘起关系吗?

可以。

在抽象层次上,如果有生这回事,那么必然同时有死这回事,生这回事和死这回事是同时出现的,有逻辑上的因果联系,但没有时间先后。

这样解释更符合“此有故彼有”。

那么十二缘起到底是“此有故彼有”的缘起还是时间顺序的缘起呢?

根据《大因经》,十二缘起应该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中,阿难觉得缘起至浅至浅,佛在强调缘起甚深之后继续解释说:

“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缘老死有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皆缘老死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这里先讲了爱以下各支,只是次序和通常讲法略有差异。

在一一解释以上几支之后,佛忽然岔开话题,插入一段通常没有的论述。

是为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着,缘着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

缘守故便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若无守,各各无守者,设使离守,当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耶?

是故当知是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

因是习、是本、是缘者,谓此守也。

缘守故则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缘家有守者,此说缘家有守,当知所谓缘家有守。

若无家,各各无家者,设使离家,当有守耶?

……

缘爱有求者,此说缘爱有求,当知所谓缘爱有求。

若无爱,各各无爱者,设使离爱,当有求耶?

是故当知是求因、求习、求本、求缘者,谓此爱也。

缘爱故则有求。

然后,佛又说:

欲爱及有爱,此二法因觉、缘觉致来。

”所以,通常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一分支为有爱,这一段讲的是欲爱。

有爱是对生命,欲爱是对物质,这是从爱展开的两个分支。

值得注意的是欲爱的内容:

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着,缘着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

缘守故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

翻译成白话:

有爱就会有求,有求就会有利益,有利益就会有分(可以理解为利益的分割、分配,引申为私有财产),有分就会有(对私有财产的)染欲,有染欲就会有固着,有固着就会有悭吝,有悭吝才有家,有家才有对家的守护,有守护进而有武器、争斗、欺诈、妄语、谀谄、两舌种种不善之法。

这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简单的文字把私有财产、家庭乃至战争是怎么产生的都说清楚了。

哲学家长篇大论讲“私有制的起源”,也无非是按类似框架讨论。

注意,说家的出现及财产的守护是造成战争、斗乱的原因,并不是说某一次或每一次战争都2014年

是由此引起,而是说战争这回事儿就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

这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前支是后支的逻辑前提,前支为后支提供基础和支撑。

前后支都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类事全体,不是一件事引发另一件事,而是在逻辑上一回事造成另一回事。

这种逻辑上的缘起是层层支持的关系,更符合“支”的名称。

欲爱这一分支讨论的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同理,有爱分支讨论的也应该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乃至十二缘起支都应该是逻辑上层层支撑的因果关系。

而三世两重因果讲入胎、长成六根、出生后有触觉,都是按时间顺序的过程描述,没有上升到逻辑因果关系的高度。

所以,三世两重因果解释不应该是佛的本意。

1.4.正确的解释方向三世两重因果是已经承认世间和神识的存在后,讲神识怎么在这个世间轮回受生。

而逻辑的因果应该解释这个世间和生命是怎样缘起的。

打个比喻,可以把世间想象成一个电子游戏,三世两重因果是在讲游戏中的规则或规律,正确的方向应该是讲游戏是怎么建构起来的。

只讲游戏中的规则,终究只能在游戏中转,不可能指导人从游戏中出来。

只有讲清楚游戏是怎么建构的,才有可能从中解脱出来。

比如在时间顺序因果里讲生死是一次生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