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4464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计划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教学

重难点

本册由身边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组成,动物是孩子亲密伙伴,他们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动物作为伙伴来思考虑和思考。

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比较与考察。

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教学措施

1、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加强直观,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作。

2、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

3、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

如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采用“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结构;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教学节次

备注

第一周

2.26-3.02

导入

1

第二周

3.05-3.09

1.发现物体的特征

第三周

3.12-3.16

2.谁轻谁重

第四周

3.19-3.23

3.认识物体的形状

第五周

3.26-3.30

4.给物体分类

第六周

4.02-4.06

活动观察

第七周

4.09-4.13

5.观察一瓶水

第八周

4.16-4.20

6.他们去哪里了

第九周

4.23-4.27

7.认识一袋空气

第十周

4.30-5.04

科学阅读

第十一周

5.07-5.11

1.我们知道的动物

第十二周

5.14-5.18

2.校园的动物

第十三周

5.21-5.25

3.观察一种动物

第十四周

5.28-6.01

4.给动物建一个“家”

第十五周

6.04-6.08

活动

第十六周

6.11-6.15

5.观察鱼

第十七周

6.18-6.22

6.给动物分类

第十八周

6.25-6.29

第十九周

7.02-7.06

第二十周

7.09-

复习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

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

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

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

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

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

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

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

(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

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

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

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