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157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和“了解”侧重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探讨”则侧重于理解层次的要求。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学习这段历史,有利于学生体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学好本课意义重大。

3、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是当今中学生经常能听到、会用到的词语。

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

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听身边人的讲述、阅读书籍以及观看影视作品等途径,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至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具体内容,以及改革开放对中国更深层次的影响,学生知之甚少。

了解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知识储备和情感态度,我的教学基点由此出发:

课前安排全班分正反两方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的相关历史资料,课堂中进行关于“中国需要继续改革开放吗?

”的辩论赛、学生应该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知之甚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内容则通过创设情境、精选材料和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教学目标】

知道与了解:

准确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解与应用:

概述深圳等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体验与反思:

体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感受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意义。

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评价设计】

1、通过课末课堂检测题(选择和填空),90%以上学生完成识记层面的学习任务。

 

2、通过材料解析题和读图题,80%以上学生完成理解和运用层面的学习任务。

3、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回答、讨论的情况,80%以上学生达到过程性评价的“良”的水平。

【教学策略】

1、教法的选取

以问题驱动为主要教法,综合采用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如提供改革前农村生产关系的材料,引导学生“找病因”、“开药方”,将抽象的问题变得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巧妙处理好本课难点。

2、学法的选择

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学生如何通过上网查阅或调查筛选有用的信息,并从有用的信息中得出有效的结论,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重点。

要完成这一目标,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小组的研讨。

3、活动的构想

本课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板块:

中国需要改革开放吗?

中国应该怎样改革开放?

中国需要继续改革开放吗?

其中在第二个板块——中国应该怎样改革开放中设计了三个核心主题:

“春雷炸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春潮涌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春满大地——国家对外开放。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完成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三组“老照片·新威海”图片

提出问题:

对比三组图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威海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引领: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之后的17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一直在尝试着变革和开放,包括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革命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等。

我们今天要谈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1840年以来中国种种被迫开放和变革的继续。

那么,中国需要改革开放吗?

中国应该怎样改革开放?

中国需要继续改革开放吗?

今天我们将一起从这三个视角审视和剖析中国的改革开放。

 

讲授新课

一、中国需要改革开放吗?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三分钱,……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五十年代。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

材料二: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

1957年是637元,1978年仅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据威海统计局记录,威海职工工资:

1949年是40元,1978年仅是702元。

                   

材料三:

1978年,我国企业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材料四:

1972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

“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

提出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需要改革开放吗?

 

学生交流:

略。

师生总结:

贫困的中国农村,困窘的中国城市,低效的中国企业,封闭的中国社会决定了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

二、中国应该怎样改革开放

(一)春雷炸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改革的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杨小四(农业社副主任)说:

“这几天,队长每天去动员人摘棉花(摘得棉花归农业社集体所有),可是说来说去没来几个人,不来的还各有理由:

有说自己病的,有说孩子病的,有说家里忙得离不开……指东划西不肯来,今天一听说自由拾棉花(拾的棉花归自己所有),马上就又没病的又不忙了,来得这样整齐!

这不明明是自私自利思想作怪吗?

今天谁也不准回村去!

谁要是半路偷跑了,或者下午不来了,把大字报给她出到乡政府!

               ——摘编自赵树理长篇小说《锻炼锻炼》

材料二:

人民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

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查病因·开药方”:

查病因:

结合材料和导学案表格1中“查病因”一栏的内容,找出农村生产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开药方:

针对农村生产关系存在的问题,结合表格1“开药方”一栏的内容,试着提出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

过度:

同学们开的这些药方,也就是改革措施在农村中能不能行得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咱们一起回到1978年安徽凤阳的小岗村,了解真实的情况。

2、小岗村的故事

教师讲述:

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签订了一份将土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生产契约。

第一年秋天,农业获得大丰收。

之后,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推广。

提出问题:

小岗村为什么能获得农业的大丰收?

学生交流:

 

师生总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乡镇企业

新问题:

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富余的粮食和劳动力怎么安置?

 

找出路:

介绍威海家家悦集团和荣成西霞口集团

师生总结: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大创举,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春潮涌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公有制(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

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占97.9%,个体只占只占0.1%,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只占2.0%。

    

                   ——1986年《中国统计摘要》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

              ——邓小平                                                                  

材料二:

沈阳有一个铜厂和一个电缆厂,两厂只有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国家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国家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省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调进,造成了运输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材料三:

1979年8月,深圳蛇口工业区码头建设工地上,施工企业的很多司机在车底下乘凉不肯开车拉土。

由于每月拿固定工资,干多干少都一样,工人们工作积极性不高,施工进度非常慢,工程施工方和蛇口工区领导急得团团转。

“查病因·开药方”:

查病因:

结合材料和学案表格2“查病因”一栏内容,找出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存在着那些问题?

开药方:

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表格2“开药方”一栏内容,请同学们试着提出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方法。

学生交流:

过度:

同学们开的这些药方,也就是改革措施在国有企业中能不能行得通?

实践依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一起回到1984年鉴证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海尔集团的成长历程。

2、海尔集团的故事

教师讲述: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到海尔集体的成长历程。

师生总结: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度:

正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功推进的时候,广东的一位负责人向邓小平忐忑不安地汇报了一起恶性的政治事件。

(三)春满大地——国家对外开放。

   1、大逃港

出示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史称“大逃港”。

当时广东广东宝安贫困落后,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是0.7到1.2元,而对岸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却是60-70港币,两者差距竟然有100倍。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提出问题:

为什么内地居民会冒着生命危险从深圳逃往香港?

学生交流:

 

教师讲述:

听了逃港报告后,邓小平出奇的沉默了好久,才说道:

“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才能解决逃港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调整了对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2、深圳的故事

提出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能解决逃港问题吗?

教师讲述:

在陈秉安先生的《大逃港》一书中这样写到:

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最严重的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

成千上万的躲在大山后和树林中准备逃港的人群突然都见了。

不仅如此,许多已经逃到香港的当地居民,在听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政策放宽后,又回来了。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彻底解决了逃港问题,并使深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城市。

提出问题: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怎样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

”                  

 ——邓小平 

材料三:

深圳在25年的历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