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1531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4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精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

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2先秦乐律学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

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管子·

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作业:

1名词:

三分损益法

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

3为什么说音乐起源于劳动?

说出关于原始社会音乐起源的主要观点,并能进行简要的分析;

4葛天氏之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

后记:

课后预习:

第三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第四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五节《诗》和《楚声》

第二讲

第一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三节《诗》和《楚声》

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的出现的主要原因,重点掌握三代乐舞的内容;

应掌握我国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以及《诗经》和《楚辞》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贡献;

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三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1葛天氏、伊耆氏之乐

《吕氏春秋·

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礼记·

郊特牲》载:

“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曰: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三代乐舞”

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唐尧的乐舞叫作《咸池》,歌颂舜的乐舞叫作《箫韶》。

3“六代乐舞”:

云门—————黄帝————祭天神

咸池—————尧—————祭地神

箫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

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

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

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记》)。

诸侯宴使臣时,可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左传·

襄公四年》)。

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周礼·

大司乐》中载有:

“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的规定,可见其等级的森严。

第五节《诗》与《楚声》

1《诗》

《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

“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时代:

《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地域:

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

作曲技巧方面: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的水平。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

①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

如《周南•桃夭》

②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

如《豳风•东山》

③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

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

但也有用“缶”、“埙”、“篪”等乐器来伴奏的。

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

有时用竽、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

用在君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编磬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钟鼓之乐”或“燕乐”。

《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

“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

“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

《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

一般很少为人所重视。

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楚声”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楚声中的九歌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

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

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

它共有11首,其标题如下:

①《东皇太一》;

②《云中君》;

③《湘君》;

④《湘夫人》;

⑤《大司命》;

⑥《少司命》;

⑦《东君》;

⑧《河伯》;

⑨山鬼》;

⑩国殇》;

⑾《礼魂》。

楚声的乐器

记载中,《九歌》使用的乐器是钟、鼓、琴、竽、篪等。

楚声的曲式

屈原在创作中,并不是原型照搬,他创造性地加进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与曲式结构有关的因素,如“少歌”、“倡”与“乱”。

楚声的意义

“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1葛天氏之乐、楚声、九歌

2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

3简述《诗》在音乐方面有哪些代表性的曲式?

有何意义?

第六节乐器与器乐

第三讲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能对从原始社会到先秦的中国乐器产生的原因、种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埙、琴、筝和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意义

1“八音分类法”: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2鼓

3謦

4骨笛、骨哨

5陶埙

6籥

7篪

8铙

9钟和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

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

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10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音响:

1河南安阳武官村虎纹大石磬测音

2西安半坡出土埙测音

3山西侯马出土编钟测音

欣赏作品:

1钟磬与乐队《楚商》(主要通过欣赏了解磬的音响)

2骨哨与乐队《原始狩猎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骨笛的音响)

3埙曲《哀郢》(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埙的音响)

4琴曲《流水》

1简述原始社会的乐器有哪些?

2八音分类法;

3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左右的依据是什么?

4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意义

第七节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乐记》

第四讲

第七节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

——《乐记》

了解中国先秦出现了哪些音乐论著,对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的成书、内容及其意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乐记》的内容和意义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1先秦音乐论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竹书记年》、《尚书》、《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均有有关音乐的记录以及对音乐的评论和述说,墨子、荀子也曾对音乐有过专门的论述。

《吕氏春秋》中的“古乐”、“音初”、“大乐”、“佚乐”等不仅记载了音乐的历史,也对一些音乐进行了评论,还专门对音乐的历史进行了阐述。

特别是其“古乐篇”中对远古音乐的描绘,对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音”、“西音”、“南音”、“北音”、“郑卫之音”和“桑间之音”等四方的民间音乐。

开中国音乐专门历史之先河,在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