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1214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格式.docx

1.3.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和经验教训。

2.教学难点

2.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其影响。

2.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历史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

1.1专题讲授法

重点讲授本章基本问题,特别是重要知识点和基本理论观点。

1.2课堂讨论法

以小组讨论为主,开展学习交流、开拓思维、提高能力。

1.3.案例分析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与思考相应问题,提高

理解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4.问题法

通过设问、提问、追问等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教学准备

2.1教学设备准备

电脑(带有DVD光驱和播放软件,能上网连接课程教学资料,主要是了解与检查上课的课室设备条件等)、教学课件(含移动硬盘或优盘,DVD或VCD教学视频资料,主要是教师自身要做好充分准备)。

2.2教学内容准备

提前向学生布臵学习提纲,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初步把握本章的重点、难点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收集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探讨,积极提出问题、思考与分析问题;

提前向学生小组(常规化或重组)布臵课堂里讨论的主要问题与

具体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认识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中的地位。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抗争与奋起的历史,是探索国家出路与民族复兴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率先举起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旗臶,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辛亥革命的爆发中结束帝制、建立民国,促使中国历史实现了一次历史性巨变,是真正意义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意义重大。

2.设问:

有观点说,辛亥革命又成功又失败。

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结束帝制、建立民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打开了历史进步的闸门,其进步意义不容辩驳!

但所建立的中华民国又“有名无实”,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令中国人民大失所望!

事实证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方案行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代成为历史必然。

3.进一步提问:

辛亥革命是怎样爆发的?

又是怎样失败的?

这个历史过程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转入第一节。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臶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问题: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怎样爆发的?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大,八国联合侵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促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已经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了民族危机;

同时,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满足列强的利益欲望,对内欺骗民众、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民主革命浪潮逐渐走高。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挽救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清政府自1901年起,诏令推行“新

政”。

从1901年至1905年上半年,推行30多项“新政”措施,其中主要内容有: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并“仿行预备立宪”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潮流,客观上推动了资产阶级性质社会变革的深入,但同时也因为其变革的封建性与欺骗性而最终走向“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进入20世纪初期,伴随着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1995-1911年间,新设立的资本金额过万元的企业厂矿大800家,金额超1.6亿元(教

材62页),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造就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之成长起来,逐渐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

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扩大导致民族危

机加深和社会矛盾加剧,晚清专制统治出现危机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及其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所有这些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

设问:

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是谁举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先后到檀香山、香港求学,因忧国忧民,弃医从政,走上了革命道路。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坚定革命信念,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

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最初入会有20多人,

后发展到100多人,其中80人为华侨商人,其他有工人、职员、教师、记者等。

这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诞生。

兴中会成立后不久即筹划广州起义,因计划泄露未果。

次年,孙中山又成立了香港兴中会。

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当年1月,孙中山从檀香山来到香港,表示准备发动革命推翻清朝,挽救中国。

3月16日,孙中山召集兴中会骨干开会,决定于10月26是突袭广州,同时,他委托陆浩东绘制了用来取代满清黄龙旗的国旗图案,孙中山赞美新国旗说,长方形

蓝底色,其中白日光芒四射,不幸的是,起义计划遭到告发,清军在广州城内展开大搜捕,陆皓东未能看到青天白日旗的升起,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危急之中孙中山化装成一个商人逃离广州,起义虽然未遂,但革命已经开始,新国旗虽然没有升起,但孙中山开始成为革命者的旗臶。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变君主政体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1905

《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表示:

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蔽唇焦,惟企强中国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吾国纵能媲美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而况追逐于已然之末迹者终无成耶!

”录好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中国新兴知识分子纷纷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

学书籍,倡言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1903年,写《驳

康有为论革命书》,全文8000余字,系统批判了保皇立宪的主张。

他的文章笔锋犀利,充满民主革命精神,影响很大。

邹容(1885-1905):

四川巴县人。

1903年撰写的《革命军》发表,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实行自由平等,先后发行逾百万,影响极大,结果被逮捕入狱。

1905年4月3日邹容在于狱中被折磨

身亡,时年20岁。

陈天华(1875—1905):

湖南新化人。

1903年初留学日本,参与拒俄运动,同年秋发表《猛回头》《警世钟》,宣传反帝爱国,号召推

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被传诵一时,影响广泛。

革命派把斗争的矛盾对准了满清专制制度及支持其统治的帝国主义势力,具有一定革命意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但其简单的“排满”也反映出某种局限性。

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起来,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重要的如华兴会、科学补习社、光复会等。

它们的出现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905年8月20日,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首先,革命宣传和各地革命团体的出现为全国性政党建立提供了基础;

其次,1905年上半年,各地起义失败革命者骨干纷纷云集近邻日本的东京,商讨联合斗争的必要;

同年7月,孙中山也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

孙中山开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促使他逐渐成长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公认的领袖。

由此,同年8月,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

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干事。

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

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起来,采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机构,分为执行、评议、司法三部。

在东京设立总部,国内设立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

还决定将宋教仁办的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改名为《民报》。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全

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驱除鞑掳,恢复中华。

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政府、追求独立建国、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将排满与反对专制政府结合起来,

把推翻满清统治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结合起来,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目标,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缺乏正面的反帝主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民权主义:

为政治革命的内容,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

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是纲领的核心。

孙中山把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孙中山对民国的描绘是: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体现了其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的构想。

为实现之,孙中山设计了三期:

军法之治,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为期三年;

约法之治,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为期六年;

宪法之治,即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

孙中山后又在三权外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形成“五权分立”。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结束专制,代之共和,是人民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孙中山对人民能否享有民权有疑虑,实践中也容易落空,存在局限性。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为社会革命。

即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

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并认为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