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092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docx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2.2社会经济

2.3洪涝风险分析

2.4洪涝防御体系

2.5重点防护对象

3组织体系

3.1领导机构

3.2应急联动机构

3.3工作机构

3.4其他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预警信息

4.2预警级别划分

4.3预防预警行动

4.4主要防御方案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

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

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5信息发布

5.6应急结束

6后期处置

6.1灾后救助

6.2抢险物资补充

6.3水毁工程修复

6.4灾后重建

6.5保险与补偿

6.6调查与总结

7应急保障

7.1通信与信息保障

7.2抢险与救援保障

7.3专业保障

7.4治安与医疗保障

7.5物资与资金保障

7.6社会动员保障

8监督管理

8.1公众信息交流

8.2培训

8.3演练

8.4奖惩

8.5预案管理

9附则

9.1数量概念

9.2名词定义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发生在本市的台风、暴雨、高潮、洪水、灾害性海浪和风暴潮灾害以及损害防汛设施等突发事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上海防汛防台和整体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规划》、《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编制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市的台风、暴雨、高潮、洪水、灾害性海浪和风暴潮灾害,以及损害防汛设施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统筹兼顾,局部服从全局;以人为本,抢险救灾先人后物;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科学决策,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团结协作,协同应对。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上海东濒东海,西临苏浙两省,北依长江口,南傍杭州湾,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

全市陆域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

全市平均海拔为4米左右。

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市区地面高程多在3.0米至4.0米,中心区的黄浦、静安等地和长兴、横沙两岛的不少地段处在3.0米以下,雨后易造成内涝。

上海目前共有17个区、1个县,109个镇、3个乡、101个街道办事处,3579个居民委员会和1781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09年底,上海常住人口1921.3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79.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78人。

上海境内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有4至5公里,河湖面积532.4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4%。

黄浦江为贯穿上海全境的主干河流,河长113公里,平均河宽360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排水河道,其支流苏州河在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宽45米。

本市湖泊主要集中在与苏、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上海处在太平洋季风区,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191毫米,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上海的梅雨期,常年平均降雨量244毫米,一旦降雨集中,容易发生内涝;每年影响上海的热带气旋平均有2个,多发生在7、8、9三个月;受热岛效应等因素影响,汛期上海常会出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而引发暴雨灾害。

长江口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型。

为便于汛期掌握潮位变化情况及其对防汛防台的影响,在黄浦江上下游各设一个潮位代表站:

一是黄浦公园潮位站,平均潮差1.83米,最大潮差达3.55米,实测最高潮位达5.72米;二是米市渡潮位站,平均潮差0.99米,最大达1.90米,实测最高潮位达4.38米。

为减轻黄浦江潮灾危害,经市政府批准,现黄浦江沿线警戒水位定为:

吴淞站4.80米,黄浦公园站4.55米,米市渡站3.50米。

2.2社会经济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900.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73.33亿元,比上年增长9.2%。

上海沿江沿海地区大工业密集,国内许多知名的大企业和工业区都坐落于此,如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学工业区、临港新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及浦东国际机场等,对防汛防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世界博览会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预计参观人数将达7000万人次。

世博园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且上海世博会会期跨越整个汛期,“安全世博”对防汛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3洪涝风险分析

2.3.1洪涝灾害特征

上海地处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自然灾害带,又是中纬度和海陆相过渡带,每年自然灾害很多,尤其是洪涝灾害最为突出,对社会经济影响也最为重大。

据史料考证,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1949年的580年间,上海地区有记载的重大洪、涝灾害达91次。

由于受海陆效应、热岛效应的交替作用,加上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上海地区灾害频次、强度呈增大趋势;尤其是局部性灾害比以前增多。

一是台风的多发性。

自1997年11号台风严重影响上海之后,除1998年14个台风基本没有影响上海外,1999年17个台风,有2个影响上海;2000年23个台风,有5个影响上海;2001年26个台风,有2个影响上海;2002年25个台风,有2个影响上海;2003年21个台风,有1个影响上海;2004年30个台风,有2个影响上海;2005年23个台风,有2个严重影响上海。

2006年24个台风,有2个影响上海;2007年25个台风,有2个严重影响上海;2008年22个台风,有4个台风影响上海;2009年22个台风,有1个台风影响上海。

二是潮位的趋高性。

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最高潮位,上世纪50、60年代是4.5米,到70、80年代上升到5米,90年代以后升到5.5米至5.7米,最高达5.72米,潮位呈抬高趋势。

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5米以上高潮位共出现7次,其中80年代2次,90年代5次,2000年一年就出现了4次,刷新了历史第二高潮位,达5.70米,高潮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三是暴雨的突发性。

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及上海城市小气候的改变,汛期暴雨表现为短历时、强降雨、局部性。

最典型的是2000年和2001年。

2000年汛期连续4个下午雷暴雨,局部地区1小时降雨量达90至100毫米,3万多户民居进水,南京路也遭水淹。

2001年汛期又是连续5天在中心城区出现强降雨,5天总降雨量创上海有气象纪录之最,有6.4万户民居进水,保险理赔达1亿元。

四是洪水的复杂性。

由于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基本完成,上游洪水下泄速度加快,瞬时流量增多,黄浦江水位抬升。

近年来,汛期黄浦江上游米市渡水位屡屡突破3.5米警戒线。

1999年百年不遇特大梅雨期的30天内,黄浦江承泄的太湖流域洪水总量虽远不及1954年,但瞬时流量流速均创历史纪录,水位远远超过1954年。

五是风暴潮“三碰头”的多发性和风暴潮洪“四碰头”的可能性。

1999年,不仅太湖流域出现全流域的大洪水,而且上海梅雨期延长至7月20日才结束。

而2001年、2002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最早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

气候变化多端,使得“三碰头”、“四碰头”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2.3.2主要风险分析

一是一线海塘外抵御堤外风浪的保滩工程仍显不足,横沙岛海塘甚至出现局部越浪冲刷。

二是黄浦江部分防汛墙存在安全隐患,实际防御能力因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等影响已较设防标准有所降低,318公里市区段中有4段、1.3公里险段和62段、12.5公里结构损坏、强度不足的薄弱段。

三是内河调蓄、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在暴雨和高潮双重影响下,苏州河、虹口港、杨树浦港、虬江、新泾港等内河水位猛涨,迫使沿河排水泵站一度停机,加剧了市区积水,内河多处防汛墙也出现了险情。

四是城镇排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规划的361个雨水排水系统,有139个尚未建设;已建成的排水系统中有11个低于一年一遇的标准。

在暴雨和特大暴雨情况下,普陀、长宁、宝山、闸北、杨浦、徐汇等区部分道路和低洼地带经常出现严重积水,给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五是部分流域防汛工程标准不高,黄浦江米市渡水位在台风“麦莎”影响期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上游大泖港水位甚至超过设防标准而发生局部漫堤,金山区朱泾镇、松江区泖港镇严重受涝。

六是部分地下空间的防汛能力不足、措施不力。

近几年每逢暴雨,地下车库等都会出现雨水倒灌现象,甚至个别地铁车站也出现类似险情。

2.4洪涝防御体系

2.4.1工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防汛防台工作。

全市建起了防汛防台的四道防线,使上海的防汛保安体系初步形成,并在抗击强台风和暴雨、天文高潮等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目前,上海防汛已经基本构筑了四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千里海塘,全市已建成沿海堤防523公里,基本达到抵御百年一遇高潮加11至12级风的标准。

其中,城市化地区115公里达到200年一遇潮位加12级风标准。

第二道防线是千里江堤,511公里黄浦江堤防已形成封闭,其中,中下游294公里防御原千年一遇潮位,上游217公里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

第三道防线是区域除涝工程,14个水利控制片泵排能力达到1491立方米/秒,郊区385个圩区的平均除涝标准为十五年一遇。

第四道防线是城镇排水系统,城镇排水泵排能力达到2483立方米/秒,已建成的222个排水系统基本达到一年一遇排水标准。

从总体上看,上海的防汛能力正在逐年增强。

2.4.2非工程措施

上海已建立了以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为核心、防汛防台预案为支撑的防汛组织指挥系统。

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划内防汛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

本市已基本形成以《上海市防汛条例》为骨干、以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支撑的防汛法规体系,为依法防汛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近年来开始建设的上海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可对水位、潮位、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数据实行实时监测和收集,并建立了上海市防汛信息服务网,实现市政府、市防汛指挥部、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市气象局、区县防汛指挥部联网,实现了信息实时发布、资源共享。

2.5重点防护对象

2.5.1世博园区

上海世博园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

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

世博围栏区域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

2.5.2海塘

全市523公里一线海塘中的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和宝钢、浦东国际机场、化学工业区、上海石化等重要地段,是防御的重中之重。

2.5.3防汛墙

全市的500多公里黄浦江防汛墙以及大量内河和圩区堤防中,294公里黄浦江市区段和109公里苏州河沿线防汛墙是需要重点设防的岸段。

2.5.4市区低洼易积水区域

黄浦区迎勋北路龙门村、卢湾区龙华东路南园、长宁区剑河路、仙霞西路等24处低洼积水区域是市中心区防汛排涝的重点。

2.5.5地下工程设施

已建和在建的地铁、隧道、大型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库)等地下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