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99936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2)保守:

“礼”;

(主张贵贱有序,维护周礼),“克己复礼是为仁”

(3)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包含民本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政治与人事。

(4)教育:

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兴办私学,因材施教

(5)整理典籍: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亚圣”)

(1)政治主张:

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伦理观:

性善论

35

3、荀子(战国,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

(1)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

“君舟民水”;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主张礼法并用(吸收法家思想)

(3)伦理观:

性恶论。

(三)墨家:

墨翟(战国平民小生产者,讲求实际功利)

1、“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

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3、“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

4、节俭:

反对奢侈浪费。

(四)法家:

韩非子、商鞅(战国新兴地主阶级)——最受统治者推崇,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2、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3、奖励耕战

4、重农抑商

5、主张改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知识点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疑难解析】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1)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

(3)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和“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2、早期儒家思想的评价:

(1)积极作用: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对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进取,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汲取的营养。

(2)受冷落原因:

不适应社会大变革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扩张统一、建立强权的政治要求。

二、汉代儒学

知识点3:

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及其影响

(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采百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对儒学进行改造,建立起具有

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体现儒学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气魄。

(1)董仲舒新儒学迎合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主张:

①中央集权:

宣扬“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

③为人处世: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经后人概括为“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儒学不仅成为官方思想,且在民间推广。

2、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稳定社会秩序;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二)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打破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儒家五经博士授课,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三、宋明理学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三教合一)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盛行,道教传播,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知识点4: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一)程朱理学

1、北宋程颢、程颐:

理学的创立者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是天理的体现,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

③天理的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即获得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孔颜之乐”);

④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南宋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不可分离,先有理,后有气;

②把伦理道德和天理结合起来,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封建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灭人欲”

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是探究,“物”是万物的本原即天理。

通过探究,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的认识。

“格物致知”。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④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者在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的同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为《四书》注解,使《四书》的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程朱理学:

宇宙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致知”

(二)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心学开创者(与朱熹同时代)

①核心命题:

““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主观唯心主义);

③穷理不必身外探求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②“致良知”: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提出

“致良知”学说。

要认识“理”,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

③强调“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已的实践。

评价:

心学的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实质是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反抗意识,维护封建统治。

(三)影响:

明清时期,理学和心学先后成为官方哲学。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异同点

世界观

程朱理学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异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是世界的本原

同 道德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

同哲学范畴

特点

唯心主义

理论化、思辨化

1、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2、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吸收佛教、道教内容,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成为新兴儒学。

理学出现与成熟体现儒学的新发展。

影响:

(1)地位:

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很大。

(2)弊:

(3)利: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一)李贽(明朝中后期,离经叛道,自称异端):

《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

(1)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

“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抨击男尊女卑,强调人的个性;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2)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众治”主张

(2)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3)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实致用的学风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清初思想巨人,代表作《船山遗书》:

(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孤秦,陋宋)

(2)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理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腐朽性日益暴露。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2、特点: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工商皆本

强调经世致用;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评价:

(1))明清进步思想(早期启蒙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重视手工业、商业,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近代民主思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