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975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doc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2009年7月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串讲资料

题型:

1、单选2、多选3、填空4、名词解释5、简答6、论述

第一章:

导论

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内容?

P4

答:

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

(多、简)P4

(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

(多)P6

(1)综合性;

(2)整体性;(3)定量性;(4)最优化;

(5)另外具有有效性、信息化、人—机系统最佳处理问题方法等特点。

4.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单选)P7

5.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P7

第二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

1.劳动力配置:

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

(名)P12

2.”帕累托改进”是指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对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比例,规模,素质等加以调整,以促进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名)P14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

P15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4.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P21

(1)物质技术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是与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和利用情况有关的诸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

①劳动手段;②能源;③劳动对象;④生产工艺;⑤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②劳动者的劳动态度;③劳动组织;④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⑤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3)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5.产权结构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多)P25

(1)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

(2)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进行转让。

(3)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

6.怎样理解劳动力产权?

答案在P25

7.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

(多)P27

(1)户籍制度;

(2)工资制度;(3)社会保险制度;(4)劳动就业制度。

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

1.传统体制下的劳动车配置方式和特点?

(城市的配制问题?

)P30

答:

1).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公教人员和1952年实行民主改革后的富余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同时对官僚资本进行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的雇佣问题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

3)考虑到城镇中已经存在的就业压力,规定城镇企业不能到农村随便招工,如果企业确实因生产需要增加工人,一定要能过地方劳动部门的批准.

4).政府设立劳动介绍所,对失业人员进行登记,统计,实行有组织安排就业

5)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措施,对原有的失业人员实行救济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时对部分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训练,为其重新就业创造条件.

2.1956年国务院在<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中对以往的规定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

P32

答:

1).取消了”工资分”制度,实行统一的贷币工资制,

2).调整和改进了工资关系,根据技术复杂性,重要性等因素调整了工资差距;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工人等级制度

4).改进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务工资等级制度

5)根据各地物价及生活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工资区,建立了工资区类制度,边疆高,内地高;

3.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名)P33

4.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名)P34

5.统包统配制度带来的弊端?

P34

答:

1)造成了待业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

2)不利于计划生育政策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推行

3)严重束缚了就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4)用人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所需的劳动力

6.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P34

答:

1)1950—1957年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

3)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7.(重点看)第二节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配置P40

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简答)P42

答:

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

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8.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的品质特征:

P53

答:

第一,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及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并且弹性较大

第二,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及分配过程的结束而终止;

第三,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

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

1.(注意看一下)劳动力迁移理论P61

2.乔根森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

P67

第一,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第二,乔根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第三,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四,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

3.乔根森模型假设内容?

P68

第一,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

第二,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

第三,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

第四,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4.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P73

答: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

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

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

7)劳动力输出的出口替代效应

第五章: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

1.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P91

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2.(注意看:

)第三节,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P100

3.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P102

答:

第一,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第二,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第三,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第四,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

第六章: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1.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首先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过渡,随后以运输,通信,金融,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

P106

2.产业结构与变业结构的互动特征:

P109

答:

第一,产业结构的高速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

第三,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第四,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

第五,就业结构高速的成本及难度加大

第六,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

3.计划经济时期吸收农业剩余的三套马车指:

P117

农产品的流购流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是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P135

5.三次产业变动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P150

6.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P157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1)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优化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变业渠道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

1.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

(简)P164

(1)农业劳动生产率;(祥细看)

(2)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3)工资及收入水平;(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

(5)工业化进程;(6)农产品贸易;(7)农业政策;(8)社会因素。

2.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P166

答:

第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第二,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农产品贸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第四,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3.(重看复习)第三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174

4.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176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既需要从农业内部想办法,也需要从非农部门想办法。

具体措施如下:

(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八章工业劳动力配置

(注意复习第一节P179

1.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第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

第二,竟争和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细看内容)P181

第三,工业部门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第四,工业产品的贸易政策

第九章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标准:

P198

(1)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2)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主要是指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外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2.我国第三产业具体地说主要可分为四个层次:

P199

(1)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2)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勘察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种类技术服务业等;

(3)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