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727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docx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

[清对孔子的错误认识

  1.孔子学说完全体现在《论语》之中吗?

  《论语》是孔子的一部分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编订的孔子的一部分言行,因此,其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孔子的部分弟子所接受、理解、整理的,虽然它本身自成体系,却不能说是孔子学说的体系,代表孔子学说体系的是“六经”。

它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高,是从宋朝开始的,从汉朝开始,虽然《论语》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更重视的还是“六经”。

从宋朝开始,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在一起而被称为“四书”,也被列入到了《十三经》之中,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四书”是“六经”的阶梯,“六经”才能代表孔子学说体系和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

《论语》中包含着孔子学说的最主要的部分,但并非孔子学说的全部,因此,我们说,《论语》是学习孔子学说的重要典籍,却不能把孔子学说限定在《论语》的范围之中。

  2.孔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说话吗?

  只要我们自己去翻开“四书”、“六经”读一读,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中完全体现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则。

孔子编订的“六经”是孔子之前的圣贤们的修身、治国之道和事迹,因此,孔子是一个“传道者”,是“天之木铎”,传道的目的是让当时以及后世的执政者把天下治理好,最终使国泰民安;孔子站在“道”的高度来称道前代圣王贤哲,告诫当时以及后世的执政者,贬低那些不能仁民爱物的任何阶层的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从来没有对当时的执政者违背原则地阿谀奉承,始终坚持“名正言顺”,而且有意地在“滔滔之世”中推行仁义道德,救民于水火。

因为孔子站在“道”的高度看问题,所以,孔子学说对有道者加以赞美,号召后世执政者效法;对无道者加以贬斥,希望后世执政者引以为戒。

所以,孔子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说话,而是站在“统治阶级”之上来做“帝王之师”,是超越具体的现实政权来“传道”。

  3.孔子是要恢复周礼吗?

  周朝前后延续了700余年之久,一个朝代能跨越如此长久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周朝能够如此,与周文王的仁义之道和周公制礼作乐有密切关系,因此,周礼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周礼。

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礼”,而不仅仅是“周礼”,他把周礼之中可以通行于天下的“达礼”编辑在一起,而形成了《仪礼》,而不是直接照抄周礼的全部内容;而且孔子说过,如果没有“仁”作为前提,那么,礼和乐就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所以,孔子更重视的是符合“道”的“仁”,“礼”反而在其次。

在孔子学说中,主张“通三统”,也就是要综合前三代的文化成果而加以损益变通。

《仪礼》已经是经过了损益变通之后的“礼”了,所以,我们不能说孔子就是要“恢复周礼”,更不能说孔子是主张复古倒退。

  4.孔子所重视的只是道德教化吗?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孔子重视德,老子重视道,韩非子重视法,实际上,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孔子学说修身方面的“内圣”之学,和治国方面的“外王”之学,当然,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内圣”方面来说,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永远不可能通过强制性力量来实现,而必须是自觉自律的,是对君子的褒扬;从“外王”方面来说,强调的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要求外在制约的,是对奸邪的控制。

《礼记·乐记》中说得非常清楚:

治国必须把“礼(秩序)”、“乐(和谐)”、“政(行政)”、“刑(刑罚)”四个方面结合起来。

在这四个方面中,“礼”和“乐”是用于道德教化的,是“内圣”之学的方式,也是“外王”之学的前提;“政”和“刑”是用于制约或制裁不受道德教化者的,是“内圣”之学的保障,也是“外王”之学所需要的硬性方式。

但是,因为人们把“乐”的“和谐”精神(无为无不为)划给了老子,把“礼”的“秩序”原则(守本分、尽责任)划给了孔子,把“政”和“刑”(行政手段和刑罚手段)划给了韩非子,于是,就有了所谓“外儒内法”、“儒道互补”之类的说法,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对孔子学说极为不利的印象:

好象孔子学说本来就不全面、不系统,必须要靠老子学说和韩非子学说来补充、改造。

有了这种印象之后,孔子学说想要立稳脚跟就很难了。

  5.孔子为了什么杀少正卯?

  我们且不说究竟历史上到底是否确有其事,先假定为有其事。

据说,当时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而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因此就有人说,孔子是为了“公报私仇”,更有人说是孔子压制舆论。

记载此事的书籍中说:

“孔子任鲁国刑狱官,上任七天就在野外把少正卯杀了。

门生们知道后都来见孔子,但都不说话,心中的疑虑则是一样的。

子贡最后到,走进去后,说:

‘少正卯是鲁国知名人士,先生才当政,为什么先把他杀了?

’孔子说:

‘子贡呀,你不知道。

王法规定有五种人必须杀掉,而强盗和小偷则不包括在内。

一是心内明白却用意险恶者;二是说话虚伪却有辩才者,三是行为邪僻而态度顽固者;四是志愚但知识广博者;五是表面归顺而好施小惠者。

这五种人都长于思辩,知识广而通达,又善伪装者。

如果他们得逞,则足以独行于世并且改变民众的意愿。

这些真是奸人中的枭雄,不可不诛。

凡有上述五种之一,都应杀掉。

而少正卯兼具五种情况,所以首先诛杀。

从前商汤诛恶人蠋沐,太公诛潘阯,管仲诛史附里,子产诛邓析,五位贤人没有不诛杀的。

所说的诛杀的人,并不是白昼抢劫,夜晚穿墙入室行盗者,而是他们都有政变阴谋!

我的做法古人会使君子疑虑,愚者困惑啊。

”(这里的译文见李殿元等注译《论语外编》第217-218页)在这里,孔子自己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

另外,我们想一想,孔子讲学的内容是仁义道德等教人走正道的内容,少正卯会讲些什么呢?

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孔子门前会“三盈三虚”了,恐怕两人所讲的内容不仅仅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吧?

其次,孔子所担任的是“司寇”,他要为鲁国和百姓着想,少正卯虽然不是直接的杀人犯,却是能用意险恶、足以颠倒是非、屡教不改的人,假如他只是私下与人聊天,影响还不至于太大,但他聚众讲学而且足以诱惑人,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大教唆犯,如果换成我们来治理国家,能容忍这样的人逍遥法外吗?

与孔子持有不同意见的不会是少数吧?

为什么孔子只杀了一个少正卯?

如果一个人专门把人们往危险的路上引,又不听人劝告,不杀掉他,会有多少人受害呢?

除掉邪恶的根源,不能算是压制舆论吧?

在此要说明一下:

孔子如何断定少正卯罪状的,如何审判的,少正卯究竟讲了些什么,我们已经都找不到任何记载了,因此,我们无法断定,也就不能说孔子是主观臆断地随意定罪。

此事属于“事”,而不是“原则”,“六经”、“四书”所讲的都是“原则”,所以,前代儒者极少谈论此事,我们今天也不必大肆宣传此事。

按照孔子“礼乐刑政”的思想,我们还须在强调礼乐道德的前提下,建设我们的制度,健全我们的法律。

  6.孔子与后世的儒家、儒者是一回事吗?

  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因此,按照《论语》中的说法,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按照邵雍《皇极经世书》的说法,孔子是以三皇为祖、以五帝为宗、以三王为子、以五伯为孙的。

孔子为弟子所讲的是往圣前贤的学说,或者是个人的生活经验总结,而他的整体思想却在他整理的“六经”之中,这种整理不像后世选编作品集,而是“隐恶扬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弟子三千,六艺全通者七十余人,略微学了一点东西的不计其数;《韩非子》中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家,都自以为是正宗;《汉书·艺文志》中把“六艺略”和“诸子略”分开,而且在诸子的“儒家”中说他们“宗师仲尼”,不可能是孔子以自己为“宗师”吧?

因此,儒家是把孔子当作他们的教师,但是,孔子却不是属于儒家的。

儒家只是在战国时代与其它各家并列的一家,而且儒家又分为八派。

孔子时代是不存在与之并列或者相争的派别的,因此,孔子是儒者,但不属于诸子中的任何一家,也不属于儒家中的任何一派。

诸子学说是各有所长而又各有偏颇的,所以,后来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从汉朝董仲舒开始,这种融合就已经完成,并且占据了国家的文化思想的最主要地位,其他各家与之已不是并列关系;后世所有尊崇并实践孔子学说的人都可以称为儒者,但是,只是研究或者空谈,而不能身体力行的人,不能叫做儒者。

  7.“六经”变成“五经”之后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少说“六经”而多说“五经”了,因为汉朝之后《乐经》失传了。

当然,有人说《乐经》不存在,但是,《论语》中有孔子“正乐”的记载,《庄子》曾说过“六经”,《汉书》有“六艺略”,而且自古就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的说法。

因此,我们说,《乐经》不可能不存在。

作为一部“经”的“乐”失传了,但是,“乐”的精神还可以知道,从《汉魏丛书·古三坟·连山》中的“阳阴礼”、“阴阳乐”和《礼记·乐记》中的“礼者,序也”、“乐者,和也”可以知道,“礼”的原则是秩序,也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所确定的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乐”的原则是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

如果说“礼”的原则所侧重的是下级服从上级、晚辈尊敬长辈、妻子尊重丈夫、幼小者尊重尊长者,那么,“乐”的原则所侧重的就是上级爱护下级、长辈慈爱晚辈、丈夫保护妻子、尊长扶持幼小。

当“六经”变成“五经”之后,所缺少的就是和谐平等的原则,因此,“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的错误就出现了,“妻子必须服从丈夫”的错误也出现了。

所以,我们不能只说“五经”,而必须说“六经”。

  8.孔子是什么“家”吗?

  自从我们引进了西方“科学”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孔子称为“教育家”、“思想家”,其实质是什么呢?

是把孔子的地位从“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降低到了一个专家学者的地位,因为无论是什么“家”,都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这样的专家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权威”,离开了这个方面便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因为无论是什么“家”,都不能说是“圣人”,于是,中华民族从此没有了“圣人”。

我们没有人会说耶和华、耶稣是宗教家,也没有人说释迦牟尼是思想家,我们为什么非要把我们民族的圣人叫做教育家呢?

我们当然不能说孔子学说就是华夏文化的全部内容,但是,孔子学说却是华夏文化的栋梁,当我们把栋梁变得和一般的柱子或椽子一样粗细的时候,华夏文化的大厦还能屹立多久呢?

孔子学说是华夏文化的旗帜,当我们把旗帜也放倒了的时候,华夏文化还有什么号召力呢?

如果我们不能恢复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地位,那么,华夏文化就成了没有统帅的军队,如何与外国文化平起平坐?

恐怕不仅不能平起平坐,而且连自尊自信都会失去!

  9.孔子不相信鬼神吗?

  人们常常引用《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来证明孔子不相信鬼神,以此来证明孔子是无神论者,因此就说孔子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不过,照这种论证方法,无论怎么“朴素”,终究还是不如“辩证唯物主义”。

既然辩证唯物主义比朴素唯物主义更“高级”,当然,孔子学说无论怎么说也是已经过时的了,顶多“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已。

但是,这种论证是靠不住的。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在儒学的“六经”、“四书”之中,“鬼神”并非世俗所理解的有形体的鬼神,“鬼”是“归”的意思,人死便魂魄归于天、形体归于地;“神”是“伸”的意思,《周易·系辞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精神超越了形体便是神。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与“鬼”又是相通的,而且这样的鬼神是存在的。

其次,《周易》中说:

“君子以神道设教”,所谓“神道设教”中的“神”便兼言鬼神,即祖先的在天之灵(魂魄、精神),“道”是“一阴一阳”的综合体,最大的阴阳莫过于天地,因此,“神道设教”也就是以效法天地之道和尊敬祖先之灵来教化天下,而不是像《搜神记》、《聊斋志异》那样用具体的、世俗的“鬼神”形象来“教化”天下。

其三,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自己不去讲那种事情,而不是禁止百姓去谈论,因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在生存于世的时候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也就不必去考虑死后如何。

其四,《礼记·曲礼上》说“疑事毋质”,那是说,无法证明的事情不需要再去刨根问底,因为那是毫无意义的,倒不如诚意正心地去做现在的事,后来朱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就是这个意思。

其五,孔子并没有肯定鬼神的存在,也没有否定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