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4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docx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论文

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论文

一、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内涵及结构

(1)转换信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转换信息呈现方式,以使其清晰呈献给特定观众群体和符合特定目的的能力,如用图表呈现系列数据、用动画图片来阐明系列事件等。

(2)创造信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设计和生产信息产品,以满足特定目的和特定观众群体需求的能力,如运用简单的图画程序设计生日贺卡、设计与制作报告解释历史事件的关键组成部分等。

(3)分享信息指个体对计算机如何及可能被使用的理解,以及个体运用计算机与他人通讯和交换信息的能力,如运用软件传播信息(如通过邮件发送文件)、创造或修改信息以使其适合特定人群或目的。

(4)安全和妥善的运用信息指个体从信息发布者及消费者角度出发,对信息通讯法律及道德维度问题理解的能力,如了解给定密码的强度、了解保护个人信息的方式、了解个人信息暴露的后果等。

制造与交换信息强调地是个体对信息转换、创造、分享及安全使用的能力,属于较高级智能,是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高级组成部分。

二、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国际测评设计

ICILS2013于2010年6月启动,2011-2012年开发测评工具并进行试测,2013年正式测评,2014年底分析数据与发布研究报告,2015年发布数据库及技术报告,历时5年。

据统计,此次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测评,分别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纽芬兰—拉布拉多省、安大略省)、智利、克罗地亚、捷克、丹麦、德国、中国香港、韩国、立陶宛、荷兰、挪威、波兰、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泰国、土耳其。

参与测评的费用为每年15000美元或15000欧元,欧洲国家参与测评的经费由欧洲委员会教育与文化部(EuropeanCommission'sDirectorateGeneralforEducationandCulture)支付。

(一)测评对象

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成熟度、稳定性及是否有升学压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取年龄达到13.5岁的八年级学生为测评对象。

由于入学年龄及教育体制的差异,挪威选取的是九年级学生。

共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3300所学校的6万名中学生、3万5千名教师以及若干教育技术人员、校长、研究人员等参与了此次测评。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学生形成与发展该素养的路径,明确素养形成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同时通过大规模跨国比较,寻找各国内部及各国之间可能存在的异同,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第一,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在国家内部、国家之间存在何种差异?

第二,学校与教育体系哪些方面与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成就存在相关关系?

如学生接受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教育的一般路径、与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有关的学校及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待计算机的态度及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学校里接触信息通讯技术的路径、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校内开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教育的项目等。

第三,学生的背景、接触电脑的路径、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度、操作电脑的熟练度(自评)等特征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成就的?

如以上这些特征在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存在何种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测评结果与学生自己报告的熟练度之间存在何种相关、这种相关程度在不同国家及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等。

第四,学生的个人及社会背景(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语言背景)的哪些方面以及对电脑的熟悉程度与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存在相关关系[10]?

(三)研究方法

此次测评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背景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类型的研究方法,从学生个体、学生家庭、班级/学校、宏观社区及国家、超国家及国际等层面对影响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各类因素进行了整体把握。

(四)测评内容及评价

对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测评通过计算机实现,测评题库由四个模块(课后活动、学校乐团竞赛、呼吸运动及其原理、学校远足活动)组成,每个模块的完成时间是30分钟,学生只需完成随机抽取的两个测评模块,耗时60分钟。

每个模块由十个左右的小任务与一个大任务组成,每个小任务需1分钟时间完成,大任务需15-20分钟完成。

具体而言,测评内容根据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内涵、结构设计而成,以模块任务的方式呈现。

从任务考察的内容和任务呈现方式角度出发,可以划分为信息反馈型任务、技能型任务、创作型任务,每个模块都包含以上三种类型的任务。

(1)信息反馈型任务考察的是学生对给定信息的管理能力,主要以多选、简答的形式呈现;

(2)技能型任务考察的是学生对计算机指令的简单或复杂操作能力,如复制、粘贴、打开或保存文件;

(3)创作型任务考察的是学生对信息进行转换、加工的能力,如制作电子海报、制作网站等。

以“课后活动”模块为例,该模块包含十一个小任务与一个大任务。

其中信息反馈型任务有六个,如回答给定的邮件抄送对象是谁,在网络上暴露哪些个人信息最为危险,如何判断网络钓鱼邮件,在网络上公开个人邮箱的可能后果等;涉及计算机与信息素养中收集与管理信息的三个方面以及制造与交换信息中的安全与妥善运用信息。

技能型任务有五个,如复制网站地址并对网站进行访问,收发电子邮件,打开新收到的电子邮件,打开邮件中给定的网站链接及所附的文件、修改文件阅读权限并分享给指定人员等;涉及收集与管理信息的三个方面及制造与交换信息中的分享信息。

创作型任务为一个大任务,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收集与管理信息以及制造与交换信息的能力,如根据给定的若干有关不同课后活动形式(瑜伽、远足、游泳等)的网站及材料,对信息进行评估、搜集、转换、创作,最终制作一份电子海报用于班级宣传。

对小任务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小任务的完成数量;对大任务的评价则较为复杂,不仅要考察完成的数量,也需要考察完成的质量,如海报制作需包含标题、课后活动的时间及地点、课后活动的规划、参加课后活动需准备的设备或服装等内容,同时也需要考察海报字体大小、图片选择、颜色选择、海报内容的适切度。

测评小组根据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IRT)构建的测评模型,模型由若干个测评项目组成,每个测评项目对应一个或若干个任务,任务又按照题型、内容、难度及能力层次拟合成不同的模块。

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能力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的统计结果。

结果分为五个等级,661分以上为等级4,达到该级表明学生具备高水平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能够批判性使用计算机和加工信息;577-661分为等级3,表明学生具备较高等级的素养,掌握了充足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492-576分为等级2,表明学生具备中等水平的素养,掌握了基础性知识与能力;407-491分为等级1,表明学生具备基本水平的素养,对计算机与信息有基本了解;407分以下为等级1以下,表明学生不具备基本素养,对计算机使用与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国际测评结果

ICILS2013测评结果对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学生表现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影响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各层面因素进行了探讨,有效地回答了测评项目组提出的研究问题。

(一)各国(地区)学生整体表现

学生平均分最高的国家分别是捷克、加拿大安省、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学生得分前5%和最低5%之间平均差最小的分别为捷克、丹麦、斯洛文尼亚、挪威等;学生总体表现水平最好的分别为韩国、澳大利亚、波兰、捷克等国。

泰国、土耳其两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表现均远远低于其他参评国家。

1.各国(地区)之间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均分存在较大差异参与测评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方面所得平均分为361-553分,均分在500以上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捷克为最高均分553,其次分别为加拿大安省、澳大利亚、丹麦、波兰、挪威、韩国、荷兰、瑞士、加拿大纽省、德国、斯洛伐克、俄罗斯、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中国香港;400-500分之间的有三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立陶宛(494)、智利(487)、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450);低于400分的有泰国(373)、土耳其(361)。

总计有16个国家和地区处于平均线(500)以上,表明绝大部分国家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得分都处于合格线以上。

仅有5个国家和地区处于平均线以下,且均分跨越等级2、等级1以及等级1以下三个分数等级,说明各国和地区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平均分分布范围较广,表明各国和地区中学生在该领域的素养均分差异较大,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192分,几乎跨越两个标准差。

其中尤其以泰国、土耳其中学生得分整体偏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学生得分差异较大。

从洲别上来说,参评的欧洲国家中以土耳其为最低,亚洲以泰国最低,南美洲以阿根廷最低,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均为500分以上。

2.各国(地区)内中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得分也存在较大差异参与测评国家(地区)表现前5%和表现最低5%的学生得分的平均差是258,其中,平均差低于平均的有捷克(203)、丹麦(225)、斯洛文尼亚、挪威、瑞士、加拿大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差高于平均的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斯洛伐克、智利等,超过300的有中国香港(310)、阿根廷(312)、泰国(316)、土耳其(328)。

各国(地区)前5%和后5%学生得分平均差越高,说明各国(地区)内部学生群体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得分的数据分布离散度越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水平差异也就越明显,两级分化现象越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问题。

在各国(地区)学生得分等级方面,参评国家(地区)学生在总体上以等级2及以上居多,总共81%的学生达到了等级2及以上水平。

如韩国、澳大利亚、波兰、捷克、挪威、加拿大安省等学生水平在等级2及以上的学生比重要大于等级2以下学生比重,斯洛伐克、俄罗斯、克罗地亚、德国等国学生大部分达到了等级1及其以上水平,而泰国和土耳其学生最高得分为等级2,87%和91%的学生为等级1及以下水平。

因此,泰国和土耳其的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水平方面的总体表现要远远低于其他参评国家和地区。

3.各国学生得分受各国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状况影响各国学生的得分与各国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状况之间有较大的相关关系,具体表现在信息化发展指数(ICTDevelopmentIndex,IDI)和学生与电脑数量比重方面。

结果表明,各国学生得分与IDI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2(指数越接近1,表明正相关度越大),表明各国学生得分与本国IDI存在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该国IDI越高,学生的得分也就越高。

而在得分与学生/电脑比重方面,相关系数指数为-0.70,表明学生得分与学生/电脑比重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即该国学生/电脑比重越高,学生得分倾向于越低。

(二)学生个人及家庭背景对素养得分的影响

学生性别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素养得分影响较明显。

1.学生性别对素养得分影响较大参评国家和地区中女童平均分为509,男童为491,经检验,两组数据之间体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女童整体表现要显著优于男童。

2.学生家庭背景对素养得分也有一定影响学生家庭背景主要指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变量主要体现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素养资本(如藏书量、家庭电脑数量、是否有网络资源等)等指标,以上变量与学生素养得分之间的关系是当以上变量所处的水平越高,则变量与学生素养得分之间的关系就越显著。

也就是说,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得分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家庭背景的提升而不断增大。

(三)学生参与信息通讯技术对得分的影响

参与包含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指学生如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及其使用频率;情感参与指学生对信息通讯技术的感知及态度。

行为参与包含使用计算机的年限、频率等。

情感参与包含学生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乐意程度等。

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对完成各项计算机任务的态度,从任务难度出发,划分为基础自我效能感和高级自我效能感。

1.学生计算机使用年限对素养得分有显著影响参评国家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平均年限为6年,且使用年限与学生得分之间有显著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