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4143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docx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述题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知识)

l 六、论述题

l     1、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

不仅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

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唯物史观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过程2商品货币关系不等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3商品货币关系可以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结合。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生产,是由于间接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而这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我国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当前还面临着哪些迫切问题需要解决?

谈谈你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1)    

(一)必须坚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

(二)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人民生活状况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必须坚持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五)必须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大胆引入市场经济关系,才能形成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

(2)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人差距不断扩大。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

四是城乡要素市场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五是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是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整合支农资金困难重重。

P52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等压力不断增大,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深;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地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国人民生活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3)    思路:

一是改革财税体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二是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体制机制。

三是改革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体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四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五是加快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六是改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支农资金整合步伐。

P52必须认识并在经济实践中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提高经济实践的能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通过实践逐步把握经济规律,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l 五、论述题

l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经济学角度:

1科学发展包括经济制度的科学发展 2以人为本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4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既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也不是单纯追求近期目标和局部利益。

              5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应以人们社会福利的实质改进作为目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果。

              6.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应从社会角度以全面的综合的效率为出发点,对经济效率加以衡量和评价。

              7.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应注意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

l P53-54页

l 六、论述题

l     1、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科学含义是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

P58-59页

l     

(1)经济利益主体:

能支配经济利益的生产,决定经济利益的分配和消费,在经济实践中能够发挥主动作用的经济利益获得者。

l     

(2)只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才能在在利益归属中起决定作用,能够主动的获取利益,才是经济利益的主体。

        2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不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而是共同占有社会化生产条件的自主联合的劳动者。

       3公有制的利益主体必须维护公有制经济关系,才能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4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科学含义,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l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和理解。

P61页

走共同富裕道路:

1会主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股份制可以使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融资的方式,集中社会资本,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公有资本控股的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不会变成私有制经济。

3)     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和发展的大局。

看法:

  国企产权改革的内容不是将国有资产出售,而是进行转型。

国有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产权改革,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问题

目前比较普遍地存在的“国资贱卖”等形式的国资流失,以及上市国企产权改革中侵吞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应当得到遏止

     无论是否国退民进,无论是否进行狭义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信托机制和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大股东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都是必要的

突破阻力,加速政府职能转换;

l 六、论述题

l     1、结合所学理论和实际案例,谈谈如何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

P135-136页

l     1、就业环节

l     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法。

l     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

l     适应人员的自由流动。

(户籍。

打破城乡、地域之间的限制,维护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与企业的平等谈判权等权益。

l     2、生产环节

l     形成人道主义的生产制度。

(富士康。

l     建立协作生产劳动的纪律。

l     在社会成员中均衡的分配劳动时间。

竞争上岗、劳动竞赛、厂务公开、安全保护制度。

l     3、分配环节

l     公平的分配生产成果。

l     保护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和消费权。

l     也要坚持奖励与贡献对等的合理激励机制。

(袁隆平。

农民工 。

上海户口)

l     4、消费环节

l     保护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和消费权。

维护市场环节中的消费者权益。

l     5、再就业环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就业机制,建立社会就业培训基金

l     6、退休养老环节

l     认真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问题使劳动者终生受到生活保障。

l     2、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包括哪些项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P141-143页

项目:

⑴社会救济⑵社会优抚⑶社会福利⑷社会保险⑸个人互助保险(慈善事业)

难点: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筹集方式。

完善:

确保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人民收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l 3、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从哪些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l 

(1)现状:

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镇人口,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

•                 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要的保障方式,土地为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和保障            基金的主要来源的保障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又回归到非制度化的状态。

(2)问题:

联产承包改革激发了农民压抑许久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的长足发展。

同时,随着人民公社的瓦解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弱化,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趋于瓦解。

问题: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       (3)对策:

⑴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⑵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⑶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4)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5)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

(6)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以充分适应就业的需要。

(7)    改革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l 六、论述题

l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是什么,怎样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P171-172页

表现:

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行政性干预。

(1)封锁市场,阻止其他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进入本地市场,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设置人为障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发文规定:

新啤集团为其辖区内铁路局夜市啤酒的惟一经销商,所有摊主只许销售新疆啤酒这一种产品。

(2)过度投资建设技术水平低、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导致过度竞争;

(3)保护对本地区的劣势企业。

克服:

(1)消除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时期形成体制性的障碍。

•       

(2)科学地制定地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根治地方官员由本位利益驱动的短期行为。

•       (3)积极引导各地区发展自身优势、获取比较利益。

l     2、结合“海南毒豆角”事件、房地产价格暴涨等问题,谈谈为什么要加强市场管理,如何对市场进行管理。

P175-178页

l     原因:

1。

为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2、市场管理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市场失灵。

市场自身存在的自发性和局限性。

l    3合理改善市场布局

l     一、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法律手段是市场管理的核心手段。

1.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法律体系。

一是制定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

二是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

2.严格执法。

一是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是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用经济手段管理市场1.对价格的控制性管理。

2.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三、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市场

海南毒豆角:

武汉检测出当地市场上所售海南豇豆含禁用农药,截至目前,3596.9公斤有毒海南豇豆春节前被销毁。

房地产价格暴涨

绿豆大蒜事件

l 六、论述题

l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IPAD富士康代工工厂童工)

原因:

1、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1)实践表明只提出和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够的

•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慢。

•           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不能不高度重视的社会经济问题。

•       

(2)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转变: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促进: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六、论述题

l 1、阐述中国经济现代化里的基本内涵及其制约主要因素和有利条件。

P223-226页

含义:

当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工业化路子。

制约因素:

1封建传统文化影响依然存在2人口压力大3庞大而落后的农业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5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不利影响

有利条件:

优越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成功能提供的体制保障、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广阔国内市场、有利于投资增长的较高储蓄率、科学技术在一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l     2、结合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理论,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主要措施有哪些?

P232-233页

l     问题:

1、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2、三大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3、农村非农产业结构不合理4、工业结构升级缓慢5、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l     措施:

第一,要加大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就业:

取消阻碍了二、三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的歧视性政策

l     第二,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全球科技与市场资源,获得全球范围内研发出来的大量新技术。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顺利进行。

l     第三,促进高增长行业发展:

要加快住宅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要保护、引导、加强汽车产业的良好增长态势,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促进房地产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P2341、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指导思想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l     3、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P235-237页

如何推动:

1、以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建设推动个区域发展2、运用国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促进各区域相互支持与协调发展4、坚持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非均衡发展理论)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

地方政府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载体,调动各种资源扩大投资规模,包括以税收优惠和土地低价吸引投资,使得一些不具优势或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也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

(集中的非中心化)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展开。

各地区出于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开始突破传统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各种横向合作。

区际竞争促进各区域提高本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合作和生产要素大规模区际流动,增强了区际互动发展关系。

(有点像均衡发展理论)

l      

l 五、论述题

l     1、为了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P245、249-254页

l     

(1)遵循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l     

(2)正确发挥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主体的作用

l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必须坚决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努力提高人口素质3、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l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1、进一步做好资源调查工作,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2、节约利用自然资源3、加强资源的培育和养护4、促进资源替代使用5、促进产品延长使用周期6、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7、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8、善于利用外国资源

l     (5)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改善产业和产品结构2、建立和完善生产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制度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4、实施产品环境标志制度5、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

2、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P255-258页

1.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

2.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统一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HOW:

1.实施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经济政策。

2.建立含有保护环境和控制资源浪费的价格体系。

3.建立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的社会成本合理支付制度。

(1)贯彻“污染者支付原则”与“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

(2)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3)实行环境损失赔偿和罚款(4)建立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居民排污费制度(5)建立促进环保的税费制度

l 六、论述题

l 1、为什么要在统筹城乡中发展农村经济?

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P303-306页

•       原因:

1.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             2.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工业和其他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程度

•             3.农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             4.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支柱

•             5.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1)城乡差距明显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如何实现:

一、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1)突破城乡地区分割。

(2)着眼于全国统一市场,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3)发展城乡结合的产业链。

(4)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5)增强农产品在国际竞争性城乡统一市场的地位。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1)     拓展有序的竞争性农产品市场

(2)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    健全大宗农产品的国家调控机制

(4)    建立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三、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1)     完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组织保证。

(2)     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

(3)     制定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4)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5)     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村建设

四、搞好农村社区建设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进;(3)城乡协调推进。

l     2、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是什么?

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P307-308页

l     定义:

指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走向社会化生产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

基本形式:

(1)纵向一体化组织:

典型的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龙头企业”的存在为先决条件,适用于相对发达的地区。

(2)横向一体化组织:

即农户直接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

无须以“龙头企业”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在落后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3)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介于农村市场和农户之间,为农户和农民经济组织进入市场提供经济法律、商业信心,以至质量和计量认定等服务的组织,有助于广大农民面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

如何促进:

1、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项目

2、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着重支持粮食产业化生产

3、 发挥农牧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

4、完善农业管理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l     3、农业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

l       

(1)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其特征是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劳动者知识化等特征。

 

l     

(2)P306-310页未找到,与下一题类似

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2)加快农业装备设施的科技开发,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3)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2、推进农业生产化经营

(1)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项目;

(2)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着重支持粮食产业化生产;(3)发挥农牧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带动作用;(4)完善农业管理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1)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进就业;(3)打破体制性障碍,方便农村劳动力进程就业

4、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1)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队伍;

(2)繁荣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教育事业;(3)发展城乡人才合理双向流动。

l 4、试述邓小平关于农村问题的“两个飞跃”思想及其意义。

P311页

 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意义:

农村土地因地制宜的适度规模经济,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这需要与之相应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来保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第二个飞跃”,关系农村千家万户的经济利益,会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它是农业现代化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l 六、论述题

l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是什么?

P325-328页

 必要性:

1、它是保证非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2、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3、它是保证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的需要4、它是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5、它是缓解分配不公、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6、它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需要

途径:

1、市场调节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

非生产性劳务支出、价格变动

2、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通过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进行:

国家预算;财政转移支付;国家根据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再分配

l 2、为什么说初次分配关系形成的利益格局是再分配的前提?

P328-329页

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主导全社会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控制者,是这种所有制关系中生产条件的所有者。

初次分配形成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支配的基本利益关系格局,而再分配也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前提的,因此,初次分配关系形成的利益格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