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2759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 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docx

中考物理凸透镜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

B.只将透镜向右移动,人眼在光屏和透镜之间,通过透镜向左以一定可以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只将透镜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光屏上一定可以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片近视镜片,光屏适当左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求解。

【详解】

A.由题可知,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为20cm,像距为30cm,则根据成像特点有

可知

故A项正确;

B.只将透镜向左移动,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在光屏和透镜之间,可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项错误;

C.只将透镜向右移动,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在光屏上;故C项正确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光屏要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项错误。

故选AC。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

B.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刻度线45cm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淅的像

【答案】D

【解析】

A.如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故A错误;

B.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成缩小的实像时,像距位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

,由图知此时像距为15cm,可得:

所以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刻度线45cm处,此时物距小于焦距,不能成实像,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所以移动光屏是找不到像的,故C错误;

D.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即减小物距,根据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知,像距应增大,即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淅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要掌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也会变大,这里的像变大,是与之前比变大,要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要看像距和物距的比较,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放大.

3.某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跟物距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C.当u<16cm时,该凸透镜可作放大镜使用

D.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所以f=8cm,即凸透镜的焦距是8cm,故A错误;

B.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B正确;

C.当u<16cm时,有两种情况:

若u

D.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D错误。

故选B。

4.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有4个位置上的蜡烛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甲可以看到,凸透镜所在的位置是30.0cm刻度,而光屏所在的位置是40.0cm刻度,而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凸透镜的焦距是

,A错误;

B.一倍焦距以外是实像,以内是虚像,因为甲乙丙在焦点外,所以成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的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的相同,大小不变,但是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是完好的,只是亮度变暗,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C正确;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这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距会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从图乙可以看到,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这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D错误。

故选C。

5.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用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实验,他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取下远视眼镜片,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想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①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靠近凸透镜

②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远离凸透镜

③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远离凸透镜

④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靠近凸透镜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取下远视眼镜片后,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所成的像会往光屏后面退,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靠近凸透镜,这样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更加模糊,①不合题意;

②由上述可知,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远离凸透镜,那么会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②符合题意;

③由上述可知,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远离凸透镜,那么所成的像会靠近凸透镜,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③符合题意;

④由上述可知,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靠近凸透镜,那么所成的像会远离凸透镜,这样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更加模糊,④不合题意。

故选A。

6.用三块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透镜甲成放大、倒立、实像;透镜乙成缩小、倒立、实像;透镜丙成放大、正立、虚像。

由此可知甲、乙、丙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说明物距u相等,甲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说明

,所以

;乙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说明

,所以

;丙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说明

;所以,

故选B。

7.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使屏远离透镜B.使屏靠近透镜

C.使屏向上移动D.使屏向下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当物距20cm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此时u=v=2f=20cm,则焦距为f=10cm;更换凸透镜焦距为15cm时,15cm<20cm<30cm,即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为v>2f=30cm,则屏应远离透镜才能出现清晰像.故A正确.

8.以下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不可能与物体是等大的

B.实像一定是光发生折射形成的

C.虚像在成像时没有光进入人眼

D.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错误;

B.小孔成像所成的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错误;

C.平面镜成虚像时,是平面镜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故错误;

D.虚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正确。

9.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5cm,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看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应是15cm,此时把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5cm,物距变为35cm,物体处于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应用是照相机,故应选A.

10.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物距和焦距,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详解】

(1)由图象知,

,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错误.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项错误.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正确.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错误.

故选C.

11.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答案】B

【解析】

【详解】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无水时物体在光屏(暗箱)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物体感觉变浅,相当于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在暗箱上得到的像会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故B正确。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B.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D.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到,蜡烛物距

,像距

,可知

,而照相机的是

,A错误;

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像是逐渐变小的,B错误;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C正确;

D.由题意可知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cm刻度线处,此时

,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适当移动光屏是不能得到清晰的像,D错误.

1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

则()

A.焦距可能为18厘米

B.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厘米,移动光屏找到实像后,此实像变大了

D.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厘米,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光屏应远离透镜10厘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

;由题意可以知道物距

,像距

,这种情况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

化简可得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8cm;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cm,物距变大,依然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变小,所成的实像会变小;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cm,物距

,那么

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像距

,光屏应远离透镜10cm;故选D。

14.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40cmB.30cmC.20cmD.10cm

【答案】D

【解析】

在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可以用光屏承接,所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即2f>U>f,v>2f;

而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为像距,即v=40cm,所以,40cm>2f,解得:

20cm>f,只有D选项符合条件.故选D.

思路分析:

在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可以用光屏承接,而虚像则不可以,所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2倍焦距,从而可以计算出该透镜的焦距.

试题点评:

本题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因此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为像距.

15.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中的甲和乙,则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小镜头对底片的距离

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知,小红拍的像比小明拍的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小,此时的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所以小红拍摄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即小明离小强同学的距离近,小红离小强同学的距离远;所以选项AB是错误的;有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拍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可,即镜头要往前伸,小明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红的一样大,小明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后缩.

所以选项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

要解决此题,除了要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和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要知道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二、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6.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A.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B.铃声能传递能量

C.铃声属于噪声D.铃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学们开始答卷是因为听到的铃声,在这里铃声就是一种信息,同学们接收到了这种信息,故本题中主要是说明铃声能传递信息,故应选D.

17.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城市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不同温度时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空气中声速跟音调有关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低声细语”的低指的是音调低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Hz;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详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与声音音调高低无关,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睛】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速影响因素及声音的特性,正确理解概念是解答的基础。

1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声呐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有限。

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

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

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体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

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声呐系统是超声波应用的一种,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_。

(4)假设开始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此时信号频率不变,此时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_____m(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且传播速度不变)。

接下来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此时潜艇B在向潜艇A______(选填“靠拢”或“远离”),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请问声波频率变低1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________m。

【答案】20Hz-20000Hz能量真空不能传声7500远离8700

【解析】

【详解】

(1)[1]由材料可知,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2]由于超声波具有能量,所以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

(3)[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4)[4]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

s=vt=1500m/s×10s=15000m,

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s1=

=7500m;

[5]由材料可知,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潜艇A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此时潜艇B远离潜艇A;

[6]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sB=vBt=20m/s×60s=1200m,

潜艇B与潜艇A之间的距离

s2=s1+sB=7500m+1200m=8700m。

20.一列动车长200m,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在进入七扇岩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动车行驶了多少米?

(2)该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若该列动车以这个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长820m的隧道,则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

(1)240;

(2)60(3)1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v=

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

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s=s声−s0=1360m−800m=560m;

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

s车=s0−s=800m−560m=240m;

(2)动车的速度:

v车=

=

=60m/s.

(3)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t'=

=

=17s.

答: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240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216km/h.

(3)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17s.

21.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能强

【解析】

【详解】

(1)[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2]人看见闹钟,是闹钟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4)[3]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22.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要使得甲杯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于乙杯,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

要使甲杯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于乙杯,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更大的力敲击甲杯减少甲杯中的水

【解析】

【详解】

[1]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要使得甲杯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于乙杯,甲杯的振动幅度就要大于乙杯,所以就要用更大的力敲击甲杯;

[2]用筷子敲击杯子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要使甲杯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于乙杯,应该减少甲杯中的水。

23.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产生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响度/音调/音色);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