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2245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docx

教师考编综合知识全

填空

1.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利托尔诺指出在动物界中也有存教育。

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

2.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3.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广义的教育是人类通过人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5.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7.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学校教育的特征:

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9.学校教育的可控性体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学校教育最突出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

10.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也是“泛教育”观。

11.教育形态的非形式化教育主要是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化教育是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是正规教育,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2.非制度化教育观念的代表:

库姆斯、伊里奇。

13.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

其主要内容和方式有“遇物而诲”“相机而教”。

14.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特点:

(1)对象的全民性

(2)地点的广泛性(3)内容的实用性(4)时间的终身性(5)形式的开放性。

15.社会分为三大类:

(1)以极其低下的生产国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原始社会

(2)以手工工具为樗的物质生产力社会,古代社会(3)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1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专门的事业)

(2)具有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3)同一性。

(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

17.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8.文字最早产生之外:

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19.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出现了两种形式,一是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二是其他社会活动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20.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学校教育。

斯巴达是重视军事训练,善武轻文。

雅典是商业和航海业。

政治家和商人。

21.唐代六学是:

国子学(3品以上)、太学(5品以上)、四门学(7品以上)、律学、书学和算学(8品及以下)。

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22.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我国是以“四书”“五经”为内容,欧洲是以七艺为内容,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以“骑士七技”为主。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西欧的宗教思想渗透于各门学科中,神学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

六艺和七艺都属于学科课程。

23.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24.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25.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26.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教育民主。

2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

28.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称为教育者。

29.教师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0.受教育者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

3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4.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儒家孔子《论语》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春秋。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家:

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

道法自然,回归自然。

战国《礼记》中的《学记》全书1229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思想都是对统治阶级好。

35.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36.苏格拉底:

问答法,三步:

讽剌、定义、助产术。

37.柏拉图:

《理想国》西方教育第一部里程碑,认为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人分为

(1)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

(2)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3)受情绪驱动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38.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提出全面发展,德智体,他在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39.古罗巴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40.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专著。

是教育学的萌芽。

41.卢梭《爱弥尔》是西方教育学第二部里程碑。

42.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林克《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育学法,并开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洛克《人类理智论》“白板”。

43.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4.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45.传统的教育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

46.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47.杜威1916年《民本主义与教育》西方第三部里程碑。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48.对我国发展产生影响的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主要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

杨贤江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9.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全面的终身教育。

50.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

51.教育归各个行政区分别管理,如美国、加拿大,在中央和地方合作制的国家中,教育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管理,如英国。

52.学校的政治局势常常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

53.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4.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55.1960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56.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

57.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手段。

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5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还能为发展指明方向。

59.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60.住处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61.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62.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

五种表现形态是:

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和行为形态。

63.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6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

65.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66.学校文化的特征:

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缩影。

67.学校物质文化是指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68.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69.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0.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71.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尤其对学生个性的品德的陶冶和导向作用。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

7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7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用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74.个体身心发展里面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

75.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是

(1)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具有能动性。

76.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7.内发论强调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柏拉图“理念”先存在于人的灵魂内。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成熟机制”。

78.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代表:

洛克“一块白板”。

华生。

79.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80.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

81.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8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83.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84.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85.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8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87.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

88.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89.人的机体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90.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91.人性也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92.少年期(士一十到十四五岁)是“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93.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94.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爱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93.根据各年级各类学校人物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做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9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残生的变化结果

95.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96.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97.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段性和生产力的性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9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99.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

100.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1.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育学习有关的非人知因素的教育

102.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有8个方面: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103.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中人格特征,也是一中精神状态

104.学生和教师是教育的最基本要素

105.以学习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

106.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知道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107.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种的主题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108.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在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和主体地位,其几本原则是: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4,无歧视原则

109.学生的身份是:

1,青少年是国家公民2,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3,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10.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最主要权利)

111.学生的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和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

112.体罚,变相体罚都是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13.继私学的兴起与发展,才正式出现以教学为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

1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15.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基本标志,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116.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由多种因素决定的1,劳动对象的主体性2,劳动任务的多面性

117.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与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118.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19.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求

120.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式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21.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122.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123.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几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124.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种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有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125.师生关系理论模型有两种:

相互作用模式和社会体系模式

126.勒温将领导方式分成3种:

专制,放任,民主式

127.学校师生关系有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道德上的促进关系

128.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中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129.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座位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130.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131.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132.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特别是教师能与学生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理解学生,是解决师生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13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34.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总和,其中不仅包括学校课程表种所规定的课程,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种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课程兼有计划、标准、活动课程,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以及其中进程的总和

135.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36.课程分类: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以氛围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以分学科、活动、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37.1993年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1996年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3个层次。

1999年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38.国家课程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一级课程,地方属2级,学校课程以

139.基础性课程里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三基:

读写算,要求有严格的考试,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140.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工作单元”的形态来组织教材

141.显性课程称为“正式课程”“公开课程”隐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

142.隐性课程与正规课程相比较特点潜在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43.社会、只是、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144.对人文注意课程论有重大影响的是教育家卢梭、杜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145.社会再造注意课程理论关心的是课程与社会的政治、荆棘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46.形势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他的一句。

裴斯泰洛齐,是形式教育之父,实质教育理论认为在知识传授种包含了官能的训练,联想注意心理学是他的一句,代表人物斯宾塞

147.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知道整个课程编制鞥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148.课程目标的一句: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49.课程目标的一句是: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50.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51.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152.课程文件的三层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

153.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54.教学计划三个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55.开设那些科目是教学计划中心问题

156.教学大纲又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种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57.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15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知道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159.影响课程实施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60.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表现在教师的参与、态度、具备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61.学校的特点:

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和工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化境、学生的学习

162.课程评价的目的:

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63.课程评价的功能:

诊断、修正、对策

164.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确定课程、选择内容、评价课程。

165.确定目标为最关键的一步

166.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现用常用)斯克里问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记过”上来

167.Cipp模式,死个步骤: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

168.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弊端,课程管理僵硬化,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落后。

结果不合理包括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169.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学力

170.课程改革发展以学生发展来实现

17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7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7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只是和基本技能

174.智力是个体在认识过程种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思维力是核心

17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只是和几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以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7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指导性、敏捷性、交往性

17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78.我国中学的教学准则主要有: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

179.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180.启发性原则的几本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181.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只是种积极巩固

182.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83.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8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几本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只是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185.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活动中采取的手段以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186.中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和参与法。

187.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

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

188.发现教学由布鲁纳,程序教学由斯金纳,范例教学瓦根舍首创,暗示教学法由卢扎偌夫首创。

189.程序教学分为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190.程序教学成功关键在于程序教学

191.范例教学的特点: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较好的体现四个统一。

19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的进行活动的结构。

193.在教学史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要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94.班级授课制教学最早萌芽最早萌芽于乌克兰的兄弟学会。

《大教学论》奠定了基础。

19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9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6.设计教学法法由克伯屈提出。

道尔顿制由帕克赫斯特

197.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