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84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docx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

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

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

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

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

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

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

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

(一)案例借鉴

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

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

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

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

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

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

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

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城市多中心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图

(二)发展规律

从国内外特大城市演变规律来看,城市中心体系具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普遍特征。

如巴黎城市的中心体系结构,是由最开始的单中心体系逐步演变为“一主多副”(即“1个市中心+6个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的多中心体系,巴黎2030仍坚持多中心发展理念,体现“多层级、网络化、扁平化、差异化”的发展特征。

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化,经历了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城市空间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以中心区功能外溢及新功能注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着城市中心体系的层次与类型,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中心体系演变的动力包括产业转型发展、规划的引导、土地供给、交通及环境等城市病的反推力、市场的自发选择等。

伴随着向多中心体系的演变,城市中心的核心功能由以基本生活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城市中心的特色不断显现,专业性中心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发挥了反磁作用力,对解决城市主中心区的城市病有着积极作用。

三、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评价

(一)武汉中心体系的历史演变

1、由双中心到多中心

建国以来,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结构由汉口与武昌“双中心”逐步演变为目前三城“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汉口长期以商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武广、江汉路、建设大道、汉正街等多个中心共同构成的密集中心片区。

武昌逐渐形成了环黄鹤楼的司门口、螃蟹岬、洪山广场-中南路为主的中心片区。

另外,在汉口的王家墩、汉口火车站、竹叶山等地区,在武昌的光谷广场、街道口等地区形成了次级中心。

2、由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

中心功能由最初单一的商贸、行政等生活性服务功能逐步发展为生产与生活服务业相融合的综合性功能。

目前现代商务与高端商业正成为中心区的核心主导功能,建设大道金十字街已成为汉口地区金融中心。

另外,文化娱乐、体育会展等功能不断充实,并逐步由中心区向外围扩散,形成城市外扩的新动力。

在月湖、四新、光谷新城等地区逐步兴起了文化、会展、体育等主导功能的专业中心。

3、由沿江到垂江发展

大江大湖构成了武汉多中心布局的基底框架。

城市中心最初位于汉正街、司门口等地区,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主要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三城中心发展呈现不同特征。

汉口地区逐步向垂江方向拓展,沿新华路、青年路先后布局形成了江汉路、武广、建设大道、汉口火车站等中心。

武昌地区则呈沿江与垂江两条轴向发展。

沿江方向,沿和平大道、友谊大道、中南中北路、中山路、解放路、白沙洲大道等形成洪山广场、汉街、徐东商业中心、余家头专业中心以及白沙洲专业中心等;垂江方向,主要是沿武珞路形成了街道口、光谷广场等中心。

汉阳地区发展较晚,沿汉江方向的琴台大道逐渐形成钟家村、王家湾组团商业中心及月湖文化中心。

沿长江方向的龙阳大道、国博大道形成了沌口、国博等中心。

当前,武汉市已进入地铁轨道时代,可以预见沿轨道站点将形成更多的中心。

4、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

历版总体规划,政府均坚持了多中心体系发展战略。

上版三个副中心的提出,引导着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大规模扩张。

鲁巷中心的基本形成拉开了武昌空间东拓的框架。

四新副中心是典型的SOD模式,以会展博览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城市新空间的形成。

杨春湖依托高铁站点打造商务休闲中心。

此外,汉正街外迁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对中心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的动力使得不断诞生一些城市新功能中心。

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大型商场及商业综合体,近年来出现的mall、休闲公园、创新基地等新兴业态,极大程度影响了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状武汉中心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问题

1、基本形成了多中心、层级化的中心体系

研究调研了18个典型的中心区,对现状中心核心功能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与建设强度等进行分析。

借助网络大数据方法,来识别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最终判断武汉市目前形成了“1-3-25-8-N”的中心体系结构,即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25个三级中心、8个专业中心区及若干个组团中心。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一览表

功能类别

数量

名称

一级中心

1

汉正街-江汉路-武广-建设大道的连绵区

二级中心

3

中北路、街道口、光谷广场

三级中心

25

王家墩、汉西、菱角湖万达、王家湾、司门口、螃蟹岬、徐东、水果湖、余家头、宜家荟聚、汉口火车站、武汉天地、二七东部购物商城、青山、武昌创意天地、光谷金融港、沌口、阳逻、纸坊、蔡甸、吴家山、盘龙、金银湖、纱帽

专业中心

8

汉口北、后湖、四新国博、塔子湖、月湖、舵落口、东湖欢乐谷、省奥体中心

2、中心体系空间分布不均衡

具体表现为汉口武昌多、汉阳少,其中汉口占49%,汉阳仅占15%;内圈多外圈少,其中三环以内占57%;垂江多沿江少,一二级中心分布已形成明显的垂江发展轴。

与其它城市相比,一二级中心体系展开覆盖服务面积不足,斜东西向较强,其它范围较弱。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布局图

3、中心体系规模级差不合理

总体规模偏高,但高层级中心区规模偏小,低层级中心区规模偏大。

一级中心区核心区平均用地为2.06平方公里,平均建筑面积474.5万平方米,远低于北京(17.75、2983)、上海(12.88、2179.3)的规模水平。

而三级中心与专业性中心的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分别占63%、43%。

此外,中心体系规模级差偏小。

现状一二级中心用地级差仅2.36,建筑规模级差仅2.07,远低于北京(9.8,10.4)、上海(8.5,8.7)的水平。

4、中心体系功能性不足

总体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导的功能特征,商业服务业用地占比近37%。

但一级中心高端职能集聚不足,商务文化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商务用地只占总用地6.3%,文化设施用地仅占0.7%。

另外二级、三级中心同质化,商业居住职能偏重,且专业中心职能仅限于主导功能,其它配套如交通、公共服务等明显发展不足。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用地图

5、中心区形象特征不突出

武汉城市中心区整体特色为“两江三城、多湖多山”,但整体城市空间不成秩序。

主要表现为城市地标分散,传统中心同质化,缺乏体现现代化都市特征的中心区。

中心区建筑参差不齐,新老交织,冲突建筑较多,房地产包围等均严重影响了中心区形象的打造。

(三)中心体系规划实施评估

2010版总规确定了都市发展区“以主城为核,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重点构建了主城区范围内“1个中央活动区-3个市级副中心-15个综合组团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

武汉2049主要构建了主城区“两主四副”与地区服务业中心的三级中心结构体系,包括江北江南主中心、四大副中心及十五个地区服务业中心。

各专项规划包括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以及物流等五个专项设施规划的中心体系。

从规划与现状的对比来看,基本形成了规划的“主中心—副中心—新城/区片中心—组团中心”较为清晰的体系结构。

但总体来看,各中心区的职能发展不足,多数偏重生活性服务职能,缺乏生产性服务职能。

一是城市主中心能级仍显不足。

主中心区人口继续不断集聚,以王家墩、青山滨江、武昌滨江、汉正街等重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中心职能不断加强,但商务、文化等功能提升相对滞后,尚未形成集中的中心区,主中心区的能级与武汉当前特大城市地位不匹配。

二是城市副中心发展均与规划预期存在差距。

鲁巷副中心基本形成,发挥了对主中心人口疏解的作用,但仍以商业为主,与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服务等职能存在偏差,且配套不足,与主中心区有连绵发展之势;杨春湖和四新副中心仍然处于培育和起步建设阶段,动力明显不足,开发模式存在问题。

三是新城中心发展均较为滞后。

规划的7个新城中心中,仅吴家山、纸坊新城中心初具规模,其余新城中心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

此外,规划的主城内15个组团中心已形成,同时在菱角湖万达、金银潭永旺、黄陂奥特莱斯等形成规划之外的组团商业中心。

(四)武汉中心体系发展判断

一是固有影响形成的多中心体系。

受自然的江河、湖泊以及历轮城市规划的影响,历史上武汉市中心体系演变长期表现为汉口、汉阳、武昌多中心独立发展的特征。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武汉仍会延续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规律。

而且这种独特的组团化的地理特征看,也十分有利于形成多中心的中心体系结构。

二是武汉发展的阶段特性。

目前武汉城市发展仍处于内聚大于外张的阶段。

城市核心功能分散是目前中心体系结构的最大问题。

也是造成目前中心区形象不突出的根本原因。

未来为提高城市竞争力,需进一步加强核心功能集聚。

三是规划自下而上引导乏力。

历轮规划自上而下地构筑了武汉城市多中心的体系结构,但对中心区如汉正街、江汉路的中微观层面的管控乏力。

规划中心区边界模糊,中心区建设管控缺乏标准,造成了目前中心区建设的良莠不齐。

同时,规划落后于市场,对三环及外围新中心的考虑不够。

四是区划偏多造成中心分散。

武汉市主城区区划偏多,每个区都在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都在布局商务区,造成目前中心分散而同质化的现象,不利于中心区能级形成与功能特色的发挥。

五是旧城改造影响大。

受旧城改造影响,中心区建设只能见缝插针、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